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色专栏 > 详情
陈小兵教授:“留余”思想与肿瘤整合适应性治疗之我见
浏览量:60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10-25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使尽”,这源自中原古匾“留余”的东方智慧,倡导凡事保留余地,以适度留白换得长久平衡,而非一味追求极致。当这份深邃的哲学思想,照进现代肿瘤学的实践,会碰撞出怎样颠覆性的火花?


本文带来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陈小兵教授的一点感悟。深耕肿瘤临床多年,陈小兵教授既见证过传统“斩尽杀绝”式治疗对患者机体的损耗,也始终在探寻“疗效与生活质量兼顾”的破局之路。正是这份临床洞察,让他敏锐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留余”哲学,与前沿的“肿瘤整合适应性治疗”理念深度结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用“留余”的智慧为治疗锚定方向,让冰冷的医疗策略多了份贴合生命本质的温度。


文中,陈小兵教授将引领我们深入探寻:如何将“留余”的抽象哲理,转化为“药物假期”、动态监测等临床具体策略。相信这篇兼具文化深度与临床价值的文章,能为广大肿瘤医护人员提供治疗思路启发,也为患者理解“带瘤生存、质量优先”提供全新维度。



一、“留余”思想的内涵与跨领域映射


“留余”思想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与“可持续”的智慧内核,以河南郑州巩义康百万庄园的“留余匾”为具象载体,其核心要义在于“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使尽”,主张在发展中保留缓冲空间,实现长期平衡。这种思想并非消极妥协,而是一种动态的智慧调控——如同书法绘画中的“留白”,以虚空之处激发观者想象,让艺术作品兼具张力与韵味;亦如农耕文明中的“休耕”,通过土地的间歇休养实现持续丰产。


在医学领域,“留余”思想打破了“斩尽杀绝”的对抗性思维,转向“适度干预、动态平衡”的协同策略。肿瘤治疗从传统的“最大耐受剂量”模式,逐步过渡到强调“精准调控”的适应性治疗,正是这一思想的生动实践——不追求对肿瘤细胞的彻底清除,而是通过“适度治疗”维持病情稳定,为机体预留恢复空间,最终实现“带瘤生存”与生活质量的双赢。



二、肿瘤整合适应性治疗的“留余”逻辑:从对抗到协同


传统肿瘤治疗以“消灭肿瘤”为核心目标,采用化疗、放疗等高强度手段,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对骨髓、消化道黏膜等正常组织造成不可逆损伤,导致患者免疫力崩溃、生活质量骤降,甚至出现“过度治疗”反而加速病情进展的悖论。而肿瘤整合适应性治疗的“留余”逻辑,恰恰针对这一痛点展开重构。


其核心机制在于“动态监测下的适度干预”:通过定期检测肿瘤负荷(如CT、肿瘤标志物检测)与患者体能状态,当肿瘤进展至一定阈值时启动治疗,待病情得到控制或出现治疗相关毒性时,则进入“药物假期”(Drug Holiday),即主动暂停治疗,让机体免疫系统与器官功能得以修复。这种“打打停停”的模式,如同为治疗按下“暂停键”,既避免了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持续损伤,又能通过保留少量肿瘤细胞,维持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记忆,防止耐药性的快速出现。


在临床实践中,这种“留余”策略已在多种实体瘤中展现出优势。以肺癌为例,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患者,传统靶向治疗需持续服药至疾病进展,而适应性治疗方案会在患者肿瘤缩小、症状缓解后暂停用药,待肿瘤缓慢进展时再重启治疗,研究显示其总生存期与持续治疗相当,但患者的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40%以上;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部分激素受体阳性患者通过“间歇给药”,在维持疗效的同时,显著改善了骨质疏松、潮热等长期用药副作用;结直肠癌的化疗方案中,“剂量密集型间歇给药”则让老年患者的体能恢复时间延长,化疗完成率提升至85%,远高于传统方案的60%。



三、“留余”思想的临床价值: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平衡


肿瘤整合适应性治疗的“留余”实践,本质上是对“患者中心”理念的深化——治疗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延长生存时间,更要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尊严与生活质量。“药物假期”赋予患者休养生息的机会,体能的恢复让他们能够重新参与家庭生活与社会活动,而心理状态的改善又会反向提升机体免疫力,形成“治疗-恢复-再治疗”的良性循环。


从肿瘤生物学角度看,“留余”策略还巧妙利用了肿瘤进化的规律。传统高强度治疗会筛选出耐药细胞克隆,导致治疗失败,而适度治疗保留的“敏感肿瘤细胞”,可与耐药细胞竞争营养与空间,延缓耐药株的优势增殖。这种“以瘤制瘤”的动态平衡,正是“留余”思想在微观层面的体现——不追求“赶尽杀绝”,而是通过调控肿瘤生态,实现长期病情控制。



四、总结与展望


“留余”思想从传统文化走向肿瘤临床,不仅是治疗模式的革新,更是医学思维的升级。它打破了“非黑即白”的对抗性认知,证明“适度留白”的治疗策略,能在疗效与生活质量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未来,随着液体活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肿瘤整合适应性治疗的“留余”精度将进一步提升——通过实时监测循环肿瘤DNA(ctDNA)等分子标志物,精准判断“治疗启动”与“假期开始”的节点,让“留余”的智慧真正实现个体化、动态化。


从康百万庄园的“留余匾”到肿瘤病房的“药物假期”,跨越数百年的智慧在此交汇:无论是处世、艺术还是医学,懂得“留余”,才能走得更远。



专家简介


1-1.png


陈小兵  教授


  • 医学肿瘤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 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内科副主任兼病区主任

  • 中国抗癌协会(CACA)第九届理事会理事、河南省科协十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国家与河北等9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 中宣部“最美志愿者”、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协“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 CACA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整合食管癌委员会副主任

  • CACA科普宣传部副部长、科普委员会副主任、整合康复委员会副主任

  • 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原英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十大健康传播人物”

  • 河南省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医师分会会长、河南省医学会医学科普专委会副主委


从事肿瘤防治研究与临床工作27年,主持国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持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省杰青、省自然重点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TTT、Mol Cancer、Oncogene、JCI、JMC、BMC Med、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83篇;参与制定53部国家级肿瘤诊疗规范、指南和专家共识。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2名、指导博士后4名。





编辑:lagertha

审核:陈小兵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