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的第三周是“中国镇痛周”,旨在唤起全社会对疼痛问题的关注,推动疼痛规范化诊疗。恰逢《癌痛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于近日正式发布。该共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癌痛全程管理专家组联合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编写,对推动我国癌痛管理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此之际,“肿瘤界”特邀共识牵头专家,航空总医院王永教授就共识制定背景、核心亮点、临床落地路径及基层推广挑战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度分享与权威解析。
肿瘤界:王教授您好,请您谈谈这部共识的制定背景?
王永 教授:
2025版共识是我们在2024年确定编写的,目的是适配当前我国大陆地区癌痛管理的发展情况。从背景来看,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癌痛“三阶梯诊疗原则”,2012年国家卫健委医政司推进建设“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2023年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启动癌痛全程管理项目。几十年间,我国的癌痛诊疗水平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国内目前普遍采用的官方规范仍是2018年版的《癌症疼痛诊疗规范》,七年间,癌痛诊疗领域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因此,我们组织国内肿瘤、疼痛、药学、护理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编写了这部《癌痛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核心就是为了贴合医学进展和癌痛管理需求,为全国各级各类医院的癌痛相关医务人员提供规范化诊疗指导,这也是共识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肿瘤界:共识强调“常规、量化、全面、动态”的疼痛评估原则。在您看来,这些原则在临床中应如何有效落地执行?
王永 教授:
“常规、量化、全面、动态”这一评估原则,目前已纳入我国癌痛质控的重要指标。《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共包含12项质控指标,其中5项为癌痛治疗管理相关指标,而疼痛评估是重中之重,并已成为三级医院评审的重要标准。它的执行不能仅限于肿瘤科或疼痛科,必须推向全院。
具体而言,当前对医院有两项明确要求:第一,所有入院患者必须在8小时内完成首次疼痛评估;第二,整个评估过程必须严格遵循“量化、全面、动态”的原则。正是通过这些可考核的质控指标,才能有力地推动各级医院真正重视并规范执行疼痛评估。
肿瘤界:共识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骨转移性癌痛、癌性内脏痛、癌性爆发痛等特殊类型癌痛都给出了诊疗策略。在您看来,哪类特殊癌痛的管理最具挑战性?临床需重点突破哪些难点?
王永 教授:
在这四类特殊癌痛里,骨转移性癌痛的管理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目前针对骨转移性癌痛的治疗,首先是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三类药物:第一类是阿片类药物,这是癌痛治疗的基石;第二类是阿伦磷酸钠等可缓解骨转移疼痛、抗骨质疏松的药物,但这类药只能短期减轻疼痛,无法逆转癌症骨转移;第三类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同样是疼痛治疗的基础。然而,即便这三类药物联合使用,也常难以实现理想的疼痛控制。
因此,我们往往需要引入第二大类治疗,即有创治疗。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骨水泥手术治疗;二是射频消融治疗(其中骨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是国内最新技术,目前仅中日友好医院能开展);三是放疗。但即便整合了所有这些治疗手段,仍有部分患者的骨转移性癌痛无法得到理想控制,这也是临床需要重点突破的难点。
肿瘤界:您认为,当前在我国基层医院推广癌痛全程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王永 教授:
当前基层医院推广癌痛全程管理,主要面临两大核心挑战:
第一个是专业人才缺口。癌痛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开止痛药的过程,它涉及疼痛、营养、情绪心理、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全面、全程管理,对医务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基层医院非常缺乏专业的癌痛管理医师。
第二个是药物可及性问题。尤其是在基层和社区医疗机构,阿片类镇痛药物非常欠缺,很多机构甚至不具备开具和管理这类药物的资质。缺乏这类核心镇痛药物,规范的癌痛药物治疗便无从谈起,这已成为制约癌痛全程管理在基层落地的最大障碍。
未来,我们需要在政策层面推动基层药物可及性的改善,并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癌痛规范化诊疗能力的系统化培训。
专家简介

王永 教授
航空总医院疼痛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疼痛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主委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癌痛全程管理项目组执行组长
中国麻醉药品协会缓和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癌痛整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秘书长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神经痛微创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协会缓和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NCCN成人癌痛指南中文版主编
编辑:lagertha
审核:王永教授
来源:肿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