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科资讯 > 详情
从诺奖到中医:外周免疫视角下“扶正治癌”的现代启示
浏览量:117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10-09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免疫学家——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与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突破性发现。他们的研究揭示了人体免疫系统如何被精确调控,既不过度攻击自身,也不失对外来病原的防御能力。这一发现不仅推动了现代免疫学的发展,也为中医“扶正治癌”理念提供了深刻的现代科学印证。


3-1.png


免疫耐受与调节性T细胞:人体的“内在平衡卫士”

三位科学家的研究聚焦于一类特殊的免疫细胞——调节性T细胞。这类细胞如同免疫系统的“刹车”,能够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防止其攻击自身组织,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坂口志文最早发现这类细胞表面标志物CD4与CD25;布伦科与拉姆斯德尔则进一步揭示了调控其发育的关键基因——Foxp3。当这一机制失调,免疫系统便会失控,导致自身免疫病甚至癌症的发生。

3-2.png


中医“扶正”思想:千年之前的免疫调节智慧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念。这里的“正气”,可以理解为人体自身的免疫调节能力与抗病潜能。“扶正”即是通过中药、针灸、食疗等方式,增强人体正气,调节机体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肿瘤治疗中,“扶正治癌”并非直接杀伤癌细胞,而是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恢复免疫系统的识别与清除能力,使其自发抑制肿瘤生长、防止转移。这与调节性T细胞所扮演的“免疫平衡者”角色不谋而合。

3-3.png


中西医汇通:免疫调控是共同的桥梁

现代肿瘤免疫学发现,肿瘤微环境中常常聚集大量调节性T细胞,它们像一道“防护墙”,阻止免疫系统有效攻击癌细胞。当前许多免疫疗法正是试图“拆除”这堵墙,释放免疫细胞的攻击力。而中医在“扶正”治疗中,虽未直接命名“调节性T细胞”,但其治疗理念与效果却常常体现在免疫系统的再平衡上。例如:黄芪、人参等补气类中药,已被研究发现能调节T细胞亚群比例,增强免疫监视功能;针灸与情志调节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免疫细胞的分布与活性;辨证论治个体化方案,正是对不同免疫状态患者的精准调控。


未来展望:中西医融合的癌症治疗新路径

诺贝尔奖的授予,不仅是对三位科学家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免疫调节”这一治疗策略的认可。这为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1)机制研究需深化:中医药如何影响Foxp3基因表达、调节性T细胞功能,值得深入探索;(2)临床整合待推进:在西医免疫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扶正”疗法,或可减轻副作用、提升疗效;(3)理念共识待建立:“扶正”不是辅助,而是贯穿肿瘤治疗全程的核心策略之一。

3-4.png


2025年的诺贝尔奖告诉我们:免疫系统需要的是“平衡”,而非单纯的“增强”。这与中医“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的核心理念高度一致。在未来癌症治疗的道路上,中西医不应是两条平行线,而应在“调控人体内在环境”这一共同目标下,走向融合与互补。正如《医学启源》所言:“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既是免疫系统的平衡,也是人体正气的充沛。当我们学会与自身的免疫系统和谐共处,癌症治疗的未来,必将更加光明。


撰文:田建辉 教授;

         许帆  2023级博士

编辑:杨蕴 副主任医师

审稿:田建辉教授




来源:上海市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委会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