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色专栏 > 详情
肿瘤界·大咖说丨庄莉教授:攻克癌痛难关,从全程管理理念到多学科协作的实践之路
浏览量:284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9-22



癌痛是影响癌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原因,而规范的癌痛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有效延长其生存时间。


值此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隆重召开之际,肿瘤界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庄莉教授,分享其在癌痛全程管理及多学科协作方面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洞见。




肿瘤界:您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癌痛管理领域的最新进展?结合云南的实际情况,当前癌痛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庄莉教授:
我国肿瘤患者基数庞大,发病率逐年上升,近5年平均增长率达3%。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癌痛问题日益凸显。数据显示,初诊患者疼痛发生率为25%,中晚期患者更是高达60%~70%。近年来,我国癌痛管理取得了显著进展:治疗理念从单纯的疼痛控制转向全方位症状管理与生活质量提升,难治性癌痛的介入治疗技术也日益成熟。国家卫健委多次修订《癌症疼痛诊疗规范》,为癌痛规范化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为西南边疆省份,云南省在癌痛管理工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癌痛诊疗能力仍有待提高;二是部分医护人员和患者对阿片类药物存在“成瘾恐惧”,影响规范用药;三是多民族地区文化差异较大,带来医患沟通与文化认知的挑战。但同时,我们也迎来重要机遇,国家“千县工程”、云南省的“百县工程”政策为提升基层肿瘤防治能力带来有力支持。我省创新的“三无病房”建设模式以及难治性癌痛诊疗体系已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为癌痛管理的标准化、同质化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肿瘤界:在临床上全面推行“癌痛全程管理”仍非易事。您认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难点有哪些?又应采取哪些对策来推动落实?


庄莉教授:

癌痛全程管理理念是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核心,应贯穿于癌症患者诊疗的全过程。其管理流程包括全面评估、疼痛诊断、治疗措施、持续管理和定期随访等环节。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仍普遍面临癌痛专业人才不足和诊疗规范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同时,癌痛管理涉及肿瘤科、疼痛科、心理科、药学等多个学科,需要打破科室壁垒,建立高效的多学科协作(MDT)机制。


为促进癌痛全程管理在基层的推广与实施,应重点推进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建立疼痛医学中心,规模化培育疼痛相关专业人才,为基层落实全程管理提供人力支持;二是深入开展诊疗规范培训,确保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严格执行规范,推动理念转化为实践。将人才队伍建设与规范培训有机结合,可系统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癌痛诊疗能力。



肿瘤界:在癌痛全程管理中,康复与姑息治疗科如何同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等其他科室实现高效协同?您认为MDT在这一过程中最能体现的价值是什么?


庄莉教授:

在癌痛的全周期管理中,多学科协同参与至关重要。从早期筛查、诊断,到涵盖外科、内科、放疗、化疗及中医药等综合治疗阶段,患者可能面临疼痛等多种并发症。因此,首先要改变“所有抗肿瘤治疗结束后才转入姑息”的旧观念。我们团队在患者确诊初期(尤其是晚期癌症),或预计可能出现难治性疼痛(如骨转移、胰腺癌、神经受侵等)时便主动介入。


通过MDT会议,我们制定“抗肿瘤治疗”与“症状控制”同步实施的整合方案。肿瘤内科评估全身治疗对疼痛的影响;外科评估姑息手术缓解症状的可能;放疗科评估放疗敏感病灶,适时开展局部放疗。康复与姑息医学科协同疼痛科,对难治性疼痛,疼痛科采用神经阻滞、鞘内镇痛等先进技术介入;康复与姑息团队则提供心理支持、功能康复等全方位关怀,帮助患者应对疼痛压力。


MDT模式实现了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的跨越。患者得以获得“全人、全程、全家”的照护,生命尊严与生活质量被置于与疾病同等重要的位置。医疗团队则藉此打破学科壁垒,凝聚集体智慧,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作为云南省肿瘤诊疗中心,我们希望通过此类实践,将MDT理念与标准辐射全省,引领区域难治性癌痛诊疗水平提升,惠及更多边疆和基层患者。




肿瘤界:阿片类药物是癌痛治疗的基石。您如何依据指南规范进行药物的选择与个体化应用?请您分享关键决策背后的临床思考?


庄莉教授:
阿片类药物是癌痛治疗的基石,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痛三阶梯治疗指南、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指南以及中国癌症疼痛诊疗规范等国内外权威指南的一致推荐,均明确指出中重度癌痛应使用阿片类药物,尤其是强阿片类药物。


在强阿片类药物中,氢吗啡酮(二氢吗啡酮/双氢吗啡酮)作为吗啡的半合成衍生物,因其纯μ受体激动特性成为癌痛治疗的重要选择。该药物通过不同制剂形式(如注射液、缓释片等)实现多途径给药,其生物利用度随给药方式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与国内常用的口服长效控缓释药物(如盐酸/硫酸吗啡缓释片和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相比,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临床药理优势明显,其口服效力约为吗啡的5-10倍,治疗指数(LD50/ED50)为232,是吗啡的3-4倍,持续镇痛24小时,可实现24小时持续镇痛,每日一次服药提高了患者依从性。其代谢产物氢吗啡酮-3-葡萄糖苷酸几乎无药理学活性,安全性良好。该药被国内外多项指南/专家共识推荐为中重度癌痛的一线治疗药物,是癌痛全程管理的优选方案。


盐酸氢吗啡酮注射液同样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静脉给药5分钟内即可起效,镇痛强度为吗啡的8-10倍,治疗指数达232,安全边界值亦优于吗啡。当然,尽管阿片类药物不断推陈出新,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需根据患者的个体化特征及疼痛类型,选择适宜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肿瘤界:目前,我国在难治性癌痛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您认为还有哪些方向需要深入研究和突破?


庄莉教授:
近年来,我国在难治性癌痛药物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盐酸他喷他多片、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等新药相继上市,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有效选择。


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作为一种强效阿片类镇痛药,通过高选择性激动μ阿片类受体发挥镇痛作用。该药物采用独特的口服渗透泵缓释系统(OROS),具有强效持久、平稳可控、安全性高等特点,是目前国内唯一使用了防滥用技术的24小时长效口服阿片类缓释制剂,是符合NCCN指南癌痛管理5A目标的阿片类药物。


一项随机双盲研究显示,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在控制慢性癌痛方面表现出优于吗啡缓释片的镇痛效果,可有效降低患者平均疼痛评分。超过70%的研究者和患者对该药物的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不仅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情绪、行动能力、工作、睡眠等多方面功能,还有助于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安全性方面,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恶心、呕吐、嗜睡、头晕等发生率较吗啡缓释片更低,展现更好的耐受性。目前,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已经正式上市并纳入医保,临床可及性高。


未来我们将在现有循证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临床应用,例如针对阿片耐受患者,在静脉PCA镇痛中探索优化单次剂量或背景输注剂量,以进一步提升镇痛效果。



专家简介PROFILE



1-1.png

庄 莉  教授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 教授 主任医师 科主任 硕士研究生导师

  • 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名医”  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肺癌脑转移专委会主委

  • 中国呼吸肿瘤协作组云南分会副主委

  • 中国抗癌协会罕见突变与罕见肿瘤专委会常委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委会常委

  • CSCO免疫专委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胸膜间皮瘤专委会委员、免疫专委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常委

  • 中国抗癌协会支持专业委员会骨髓保护学组副组长

  •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主委

  • 中国康复医学会慢病专委会常委

  • 云南省转化医学学会胸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肿瘤转移分会主委

  • 云南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委

  • 云南省医师协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常委

  • 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多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云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面上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及省部级课题二十余项, 昆明医科大学一流学科团队负责人。



编辑:叶文洁

审校:庄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