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肿瘤界动态 > 详情
陈小兵教授:从“循证”到“询证”,食管癌防治,赢在整合
浏览量:114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8-23

8月24日是“食管癌患者关爱日”。作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食管癌的防治始终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陈小兵教授强调,“食管癌防治,难在整合,贵在整合,赢在整合!” 。这一理念源自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提出的 “从循证到询证” 的革新理念,强调食管癌防治应整合指南证据、医生经验与患者诉求,形成“询证铁三角”。



从“循证”到“询证”:

食管癌整合防治的“道”与“术”


食管癌防治的关键在于整合。中国抗癌协会(CACA)理事长樊代明院士指出,整合医学要实现从“循证”(遵循证据)向“询证”(询问证据)的转变。陈小兵教授指出,要做好食管癌的整合防治,应在三方面着力:既要遵循诊疗指南与循证证据,也要借鉴医疗团队的实践经验,更要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诊疗意愿,特别是主动了解患者的主观痛苦、体验与感受,明确其“诊疗愿望与诉求”。简而言之,诊疗指南、医生经验与患者意愿,共同构成了CACA“询证”的铁三角。只有综合这三方面,才能真正实现食管癌的整合防治。


食管癌整合防治的“道”,是战略层面的整体观:需将CACA指南(涵盖食管癌诊疗、心脏保护、营养支持等多个领域)、医生团队的实践经验,与患者及家属的诊疗意愿深度融合。例如,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不仅要参考最新的免疫治疗指南,更应主动询问患者“治疗后能否正常吃饭?”“是否影响日常活动?”等实际关切;在康复阶段,不仅要关注肿瘤指标的下降,还应评估患者的体力、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


而“术”则是战术层面的双轨策略:一手抓抗癌治疗(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的科学组合与“排兵布阵”),一手抓症状管理(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疼痛管理等)。陈小兵教授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位晚期食管癌患者因放射性食管炎疼痛难忍,甚至无法进食。团队未拘泥于传统疗法,而是创新性地采用一款治疗口腔溃疡的凝胶修复食管黏膜,并辅以心理疏导与营养干预,最终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正是整合思维的魅力——跨适应症、跨学科的创新,常能带来意料之外的疗效。”



三大“法宝”:

全程、精准、以人为本,让整合落地生根


陈小兵教授强调,整合防治不应止于口号,而应落实到“全程、精准、以人为本”三大法宝之中。


第一宝:全程管理——实现从“治病”到“治人”的无缝衔接

食管癌的康复并非治疗结束后的“附加项”,而是从确诊伊始就应开始的“必修课”。陈小兵教授团队提出的“全程管理”,覆盖了治疗前、中、后全流程。团队编写的《食管肿瘤整合康复患者指南2024版》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书中不仅详细解答“吃什么、怎么吃”,更为放化疗后的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等问题提供“保姆级”解决方案,让患者和家属“看得懂、用得上”。


第二宝:精准干预——用“评估”取代“经验”

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康复方案必须精准个体化。陈小兵教授指出,精准干预的核心是“评估先行”:身体评估:术前评估心、肝、肾功能及营养状况,为其“量身定制”治疗方案;症状评估:治疗后对任何并发症或不良反应进行精准分级和处理;心理评估:借助专业工具识别焦虑、抑郁倾向,及早进行心理干预。例如,对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团队会提前评估其睡眠质量和用药史,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免疫治疗的疗效和毒性。唯有精准评估,才能让药物高效低毒,让患者少受苦、多获益。


第三宝:以人为本——让患者成为“康复的主人”

康复的本质是“赋能”,推动患者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参与”。应鼓励患者主动诉说那些仪器无法检测的痛苦,如乏力、厌食、失眠、疼痛等主观感受,这些信息正是实施人性化、个体化管理的关键依据。另外,要重视患者的合并症与并发症,特别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因为目前缺乏专门针对老年食管癌的诊疗规范指南和专家共识,需要做好合并症与器官功能整体评估,参考成人诊疗指南,结合医疗团队的诊疗经验,充分考虑患者及其家属的诊疗意愿,做出个体化决策。比如,一位80岁的老人,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放化疗联合治疗就要慎用,化疗时氟脲嘧啶与卡培他滨等心脏毒性的药物就要慎用。



食管癌关爱日倡议:

你我同行,共筑健康防线


陈小兵教授提醒,长期熬夜、常吃外卖、嗜喝烫奶茶的年轻人,以及有家族史、吸烟酗酒的中年人,均属潜在高风险人群。食管癌的“隐形杀手”常隐藏在生活细节中——一顿烫饭、一杯烈酒、一次熬夜,都可能成为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在2025年“食管癌患者关爱日”来临之际,他向三类人群发出呼吁:


• 对高风险人群:切勿等到出现症状才检查!40岁以上、有家族史或长期烫食/吸烟/饮酒者,应每年做一次胃镜;45岁以上者,即使无症状也建议进行食管癌初筛。

•对患者:请不要放弃希望!早期食管癌5年生存率超过90%,中晚期患者借助整合康复同样可活得更久、更好。请牢记:你是康复的主人,任何不适都要及时告诉医生。

•对年轻群体:现在改变还来得及!少吃烫食、少饮烈酒、多吃新鲜蔬果,养成“晾一晾再吃”的习惯,就是对食管最好的保护。



结语


从“循证”到“询证”,从“单一治疗”走向“整合康复”,陈小兵教授与其团队24年的临床实践表明,食管癌防治从来不只是“医生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食管癌康复的答案,也绝非仅存于“某一种药”或“某一项技术”中,而是蕴藏于“整合”的智慧之中——整合诊疗指南、团队经验与患者意愿,贯穿“防、筛、诊、治、康”全链条,体现于“评、扶、控、护、生”每一环节,最终目标是让早期患者追求治愈,让中晚期患者活得更长、更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长期生存。


8月24日,让我们共同关注食管癌,推动整合防治,以科学与关爱为每一个生命点亮希望。




专家简介PROFILE


1-1.jpg

陈小兵  教授


医学肿瘤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代谢紊乱与食管癌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PI,首批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上消化道癌风险分层新方法及序贯筛查新策略的建立和应用”课题组骨干成员,河南省难治性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工程研究中心及河南省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市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内科副主任兼病区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CACA)第九届理事会理事、科普宣传部副部长,河南省科协十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科技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协、人民日报联合授予2017年典赞·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原英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十大健康传播人物”;CACA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整合食管癌委员会副主任、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CACA科普委员会副主任、肿瘤整合康复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医师分会会长、河南省医学会医学科普专委会副主委。


主编、副主编、主译和主审各类肿瘤学专著40余部,主编《全面说食管癌》等科普图书10余部,其中主编的《面对癌症:不恐慌不盲从》获科技部2020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2023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科普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杰青、省自然重点等课题20余项,以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在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Mol Cancer、Oncogene、JCI、JMC、BMC Med、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85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总影响因子超过520;参与制定48部国家级肿瘤诊疗规范、指南和专家共识。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2名、指导博士后4名。





编辑:南星

审核:陈小兵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