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烧烤摊升腾的烟火气里,
沈琳提醒:
当心消化道“肿瘤君”找上门。
在生死交锋的肿瘤战场上,
她以41年的坚守诠释医者仁心;
在全球抗癌科研的赛道上,
她用中国智慧改写国际指南。
2024年度感动海淀文明人物、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
既是患者心中“与癌争命的守护者”,
更是世界医学界公认的
“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开拓者”。
当肿瘤把生命的路堵成绝境,
再难,她也要为患者凿出一条生路。
1
从“治得了”到“治得好”
她为肿瘤患者劈开生路
“医生,我还能活多久?”面对晚期胃癌患者颤抖的询问,沈琳的回答总是坚定:“我们一起想办法。”这句承诺背后,是她带领团队一次次向医学“禁区”发起的冲锋。

在我国,消化道肿瘤防控形势严峻,特别是胃癌,患者人数占全球近一半,结直肠癌患者近年来人数也呈增长趋势。此外,我国的食管癌以鳞癌为主,也不同于欧美国家的腺癌类型。临床研究中,“广撒网、跟风、收获少”是常见现象。
“不能让患者在等待中绝望。”她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为找到精准治疗的突破口,她主导设计了国际多中心大样本研究GEMSTONE-303,泡在病房收集数据。当数据显示舒格利单抗联合方案能让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时,她在凌晨三点的办公室里红了眼眶。这一成果推动舒格利单抗成为全球首个在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适应症获批的PD-L1单抗,为晚期胃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沈琳不仅致力于研发新药,还努力让更多患者能用得上、用得起好药。她代表中国促成多项国际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确立了国际消化道肿瘤一二线治疗新标准,并推动多种国产免疫治疗新药研发。国产新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成本,让曾经遥不可及的“救命药”变得触手可及。

更令人振奋的是CAR-T细胞治疗的突破。面对“实体瘤细胞治疗像在混凝土里找蚂蚁”的难题,她带领团队靶向CLDN18.2靶点反复试验,设计主导的全球首个CLDN18.2 CAR-T胃癌随机对照研究登上柳叶刀和Nature头条。《自然》杂志头条报道评价该研究“CAR-T细胞疗法在难治性肿瘤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临床试验首次证实该免疫疗法对实体肿瘤具有疗效”。

2
从“实验室”到“病床边”
她架起生命转化的桥梁
“医生不能只开药方,更要知道药方为什么有效。”这是沈琳常对学生说的话。她创建的“临床-基础-临床” 转化模式,就像为患者铺就的双向通道——临床遇到的难题进入实验室研究,实验室的成果再回到病房救人。
在她的实验室里,有个特殊的“拟人化模型库”,存放着患者来源的肿瘤模型。通过这些“微型肿瘤”,团队已筛选出36个新靶点,推动32种新药进入临床。一位对多种治疗无效的食管癌患者,正是通过模型匹配到新药,如今已带瘤生存五年。
这种转化思维还体现在细节里。她发现食管癌术后易肺转移,就带领团队从表观遗传入手,最终在《自然》发表突破性成果;看到HER2阳性患者仅占15%,就研发新疗法将获益人群扩大到27%。“每个数据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她办公室的抽屉里,至今锁着患者寄来的感谢信,有的字迹已经泛黄。

3
从“传技术”到“传精神”
她让火种照亮更多角落
“沈老师的门诊永远最后一个结束。”学生们都知道,无论多晚,她总要仔细看完最后一份病历。四十多年来,她培养的121名研究生与博士生后、292名进修医生,如今已成为全国肿瘤防治的骨干力量。她带领的团队,搭建起由北京学者、国家杰出医师、国家青拔、北京市登峰人才等组成的人才梯队。
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她说:“我希望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我生病的时候可以放心托付的医生,这样,我相信他们也会成为被患者相信的好医生。”

▲沈琳参加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
在公益之路上,她满怀热忱,全方位践行医者大爱。科普工作中,频繁现身央视、北京卫视等媒体,走进大学课堂,将复杂医学知识转化为大众易懂的健康指南,普及肿瘤防治知识。
在医疗帮扶方面,她选派科室骨干奔赴新疆、西藏等对口医院,亲赴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深入病房带教查房,针对疑难病症会诊义诊,为当地肿瘤学科发展精心谋划。
在她牵头搭建的全国消化系统肿瘤MDT平台上,32个省市的患者能享受到多学科会诊,超10万患者从中受益;她创立的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让300多家医学中心有了“技术靠山”。作为政协委员,她提交的“加快抗肿瘤新药审批”提案,让更多国产药快速惠及患者。
4
烟火气里的健康守护
是医者最暖的牵挂
“沈教授,烧烤真的一点不能吃吗?”面对患者的提问,她总会笑着回答:“偶尔吃一次没关系,但记得搭配蔬菜,别喝冰饮。”这种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活指南的能力,让她成为央视健康节目的常客。她写的科普书里,没有晦涩术语,只有“怎么吃、怎么防”的实在建议。
去年夏天,一位晚期胃癌患者给她寄来自己种的葡萄:“沈主任,我现在能下地干活了。”她把葡萄分给团队,说:“这是最好的奖杯。”
四十多年来,她收获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全球顶尖科学家等荣誉,但最珍视的,始终是患者眼中重燃的光芒。

从搭建全国首个消化肿瘤MDT平台,
到培养更有优秀基层医生;
从央视科普讲座
到政协提案推动抗癌药纳入医保,
沈琳用仁术更用仁心
诠释着文明海淀的时代精神。
诊疗台前,实验室中,
她以仁心为经,数据为纬,
编织生命的延长线。
她用科技改写生命的刻度,
她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对死神的宣战。

正如她常说的:
“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照亮生命。”
在这条攻坚克癌的征途上,
她始终是那个永不言弃的领航者。
来源:文明海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