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科资讯 > 详情
肿瘤领域3项!2024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浏览量:309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6-17

2025年6月14日,由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中国遗传学会主办的“2024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交流会暨科普报告会”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举行。大会现场发布了2024年度十大进展成果,其中三项为肿瘤领域研究,现就这三项成果作重点解析。


2-1.png


图片


图片

DNA断裂感受器MRN复合物乳酸化修饰调控肿瘤化疗耐药机制

中山大学张常华团队


放化疗是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但随着治疗的深入,肿瘤细胞会逐渐产生耐药性,成为治疗的一大挑战。DNA 断裂感受器复合体 MRE11-RAD50-NBS1(MRN复合物)介导的高效 DNA 修复能力能够修复这些损伤,从而降低药物的细胞毒性,导致化疗耐药性增强。


中山大学张常华、何裕隆、尹东团队,联合同济大学袁健、东南大学顾忠泽以及英国癌症研究院 Axel Behrens 团队,深入研究发现乳酸可以促进 MRN 复合物中的 NBS1 和 MRE11 蛋白发生乳酸化修饰,增强复合物的组装和功能,激活同源重组修复,提高肿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抵抗力。研究成果实现了两个“从 0 到 1 ”的突破:破解了肿瘤糖代谢 Warburg 效应的百年谜题;发现阻断 DNA 损伤修复的靶向药物司替戊醇。研究成果在 2024 年发表于NatureCell杂志。相关国际专业期刊评价“该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开辟肿瘤耐药研究新领域”。




紫杉醇生物合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闫建斌团队


紫杉醇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植物抗癌天然产物之一,全球销量第一的植物广谱抗癌药。但其生物合成通路的解析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未获突破,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重大挑战性难题。


闫建斌研究员通过多学科交叉汇聚创新,揭示了红豆杉成为“植物大熊猫”的分子基础,发现了紫杉醇合成途径基因簇,鉴定了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三个关键酶,阐明了颠覆传统认知的含氧四元环结构的生物合成新机制,实现了紫杉醇前体巴卡亭Ⅲ分子的异源合成,打通了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 2024 年 2 月),是对复杂天然产物合成理解的重大突破,解决了打通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这一世界难题,使得我国在这场历时40年之久的全球紫杉醇生物合成竞赛中拔得头筹,成为我国开发自主技术的重要抓手,为解决欧美对于紫杉醇关键生产技术难题铺平道路。《人民日报》评价,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紫杉醇生物合成理论和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精准分期和分子分型指导的鼻咽癌免疫治疗新策略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孙颖团队


在中晚期鼻咽癌的传统治疗中,平均每 10 位患者就有 3 位面临复发、转移的生存危机。这主要源于三个关键难题:传统临床分期不够精准、缺乏可供实时监测的生物标记物、治疗方式相对单一。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孙颖团队的“破局之道”:

(1)大数据赋能新临床分期建立:建立了涵盖 9273 例病例的多中心临床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了鼻咽癌新的临床分期。经国际权威评价体系验证,新分期在预后判断的准确性和差异性等五大核心指标上均优于传统分期系统。

(2)“液体活检”助力高风险患者识别:我们采用无创的“液体活检”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贯穿治疗全程的动态风险监控。由此建立的动态分子分型模型,能精准锁定具有高复发风险的患者群体。

(3)免疫治疗开启降维打击:在识别出高危患者后,进一步开展多中心的3 期临床试验,首次证实联合使用 PD-1 抑制剂(免疫治疗药物)与放化疗,可以将高危鼻咽癌患者的治疗失败风险显著降低 42% ,且安全性良好。这项鼻咽癌免疫治疗领域的里程碑式研究发表于Lancet期刊。


其成果纳入美国 AJCC 癌症分期标准,写入国际临床决策系统,推动鼻咽癌进入“精准免疫治疗”新时代。这项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创新,正为全球鼻咽癌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中国方案”。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