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门会议 > 详情
2025 CGOG | 大会线下会场精彩开启:细胞免疫治疗分会场
浏览量:33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6-14

CGOG.jpg第15届北京大学消化肿瘤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年会从2025年6月10日持续至15日,全面开启消化肿瘤领域学术盛宴。在前3天线上ASCO专场速递后,6月13日,首日线下开启3大分会场。在细胞免疫治疗分会场,与会专家就细胞免疫治疗的热点问题展开精彩的分享与讨论,共13.58万人次线上参与。



会议开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韩为东教授做精彩致辞。

4-1.jpg

沈琳主席致辞

韩为东主席致辞


会议上半场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教授担任大会主持。

斯璐教授担任大会主持


会议首先邀请复旦大学储以微教授就Foxp3+CAR-T细胞的抗肿瘤效应进行了介绍,介绍了Foxp3可通过与线粒体动力蛋白Drp1互作使CAR-T细胞发生代谢重编程、脂质代谢改变等,体内实验则表明Foxp3+CAR-T细胞具有更持久的抗肿瘤效应和更好的安全性,展现了Foxp3+CAR-T细胞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储以微教授介绍Foxp3+CAR-T细胞的抗肿瘤效应


会议的第二位讲者是西湖大学谢琦教授,他向大家介绍了提高靶向实体瘤CAR T治疗疗效的策略。以胶质母细胞瘤为主要研究对象,谢琦教授介绍了通过改造靶向EGFR的CAR-T细胞的胞外识别区域获得的新型EGFR binder CAR-T,相比于传统的CAR-T细胞,具有更高的靶点结合力,更强的杀伤能力,同时表明该新型CAR-T细胞已经开始开展相关临床试验。

谢琦教授介绍提高靶向实体瘤CAR T治疗的策略


会议的第三位讲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谭曙光教授,他向大家介绍了KRAS突变多肽抗原呈递及TCR识别过程,提出现有TCR蛋白药物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的1-2C TCR具有更佳的亲和力,功能活性也得到了优化。他同时表明靶向MAGE-A4的TCR T细胞治疗也已经取得了临床前证据。

谭曙光教授介绍T细胞识别与TCR免疫治疗


讨论环节邀请到了北京艺妙神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鲁薪安博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高嵩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王皞鹏教授、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郑春红教授及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韩传辉教授。五位专家共同围绕上述话题如新型CAR-T策略的探索、新型CAR-T产品的临床转化、CAR-T和TCR-T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热烈讨论。


会议下半场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魏嘉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齐长松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持。

4-8.jpg

魏嘉教授担任大会主持

齐长松教授担任大会主持


上海恩凯细胞技术有限公司张彩博士向大家介绍了NK细胞免疫治疗的兴起及恩凯塞药差异化发展策略与创新型产品特点。随后她向大家介绍了基于NKR的创新型NK细胞产品的早期药效学观察,包括单靶点及促存活的NK042,双靶点,或门的NK082以及四靶点,或门和与门的NK101等产品。

张彩博士介绍创新型NK细胞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药效学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洋教授带来了题为“从CAR-T细胞治疗抵抗机制研究到CAR-T增效的转化”的报告,向大家介绍了CAR-T细胞治疗的抵抗机制,CAR-T治疗过程中NOXA的作用及意义,以及新型CAR-T的疗效及安全性。

刘洋教授介绍从抵抗机制到CAR-T增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方维佳教授介绍了CAR-T细胞局部给药的机制,随后着重向大家分享了细胞治疗局部给药的实际案例以及细胞治疗回输后不良反应的案例,对CAR-T治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局部给药的策略提出了一些思考。

方维佳教授介绍CAR-T局部给药的临床考量


讨论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志涛教授、昌平国家实验室高建超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崔久嵬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佳艺教授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扬教授五位专家共同围绕新型细胞产品研发、细胞治疗抵抗机制、CAR-T局部给药的临床考量以及回输前清淋治疗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对未来研究的期待。


会议最后,齐长松教授对会议内容作精彩总结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同时表达了对各位同道及合作伙伴的感谢。邀请大家持续关注CGOG的学术分享。




供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