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科资讯 > 详情
高庆蕾教授:三驾马车治疗模式与“基因早筛”,助力破解卵巢癌诊疗困局
浏览量:455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6-12

2025年6月9日是世界女性生殖健康日,这一特殊日子再次将女性生殖健康问题推向公众视野。在诸多威胁女性生殖健康的疾病中,卵巢癌堪称 “沉默的杀手”,其严峻现状令人忧心。“卵巢癌的发病常常无声无息,甚至前三个月、半年体检都是好的,突然发现就是晚期,进展太快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瘤科主任医师高庆蕾教授指出,“手术+化疗+维持治疗”的三驾马车治疗模式与“基因早筛”,正成为破解卵巢癌诊疗困局的关键,让更多患者在科学规范的治疗中突破生存极限,为生命续航带来切实可能。


2-1.png

高庆蕾教授(右二)

图源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高庆蕾教授介绍,卵巢癌因其“发病即晚期”的残酷特性,70%以上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其中高级别浆液性癌的晚期比例更高达90%。这类患者不仅面临腹腔广泛转移、手术减灭难度大等挑战,还需承受高达70%~80%的复发率,一线治疗后虽然多数患者可获得缓解,但后续往往需经历反复的化疗,疾病控制难度大。相较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病程相对可控”的癌种,卵巢癌更像一位“难以捉摸的侵略者”,其转移路径复杂、症状高度非特异,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高庆蕾教授表示,卵巢癌的治疗离不开“手术、化疗、维持治疗”这三驾马车,其中,手术是诊疗体系的“地基”,其核心目标是实现R0切除,即完全清除所有可见病灶、无肉眼残留。妇科肿瘤研究组(GOG)多项研究(如GOG 52和GOG 97)证实,术后残留病灶大小是总生存期的重要独立预后因子——无残留病灶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60%,而残留灶为0.1至1厘米和1至2厘米者分别降至35%和不足20%。Meta分析也显示,细胞减灭率每提高10%,中位生存期可延长约5.5%。由此可见,R0切除率的提升不仅代表手术水平,更是患者生存获益的关键支撑。

 

化疗仍是卵巢癌的关键治疗“利器”,标准治疗通常以紫杉类和铂类药物联合为主,兼顾疗效与毒性控制。对于一线治疗缓解后的患者,维持治疗作为“第三驾马车”发挥关键作用,以PARP抑制剂为代表的方案,旨在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延缓疾病复发,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将卵巢癌治疗从“被动等待复发”转变为“主动延长生存”,不断突破传统治疗的生存瓶颈。

 

“要打破沉默杀手的困局,还需从基因早筛入手筑牢防线。”高庆蕾教授说,对于有家族性乳腺癌或卵巢癌病史的高风险人群,BRCA1/2基因检测是评估遗传易感性的重要手段,一旦确认为携带突变,建议直系亲属进行同步筛查。在完成生育后,携带BRCA突变的女性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预防性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RRSO),以降低卵巢癌发生风险。

 

高庆蕾教授补充,针对普通女性,建议围绝经期(约45~50岁)开始重视年度健康体检,包括经阴道超声检查和CA125肿瘤标志物检测;50岁以上女性如存在高危因素,可适当将检查频率提高至每6个月一次。如出现腹胀、腹痛、腹水、盆腔包块、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应警惕卵巢癌的可能,及时通过盆腹腔超声、增强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和明确诊断。

 

基因检测与定期体检的结合,正让更多卵巢癌高危人群在疾病萌芽阶段被识别,为“三驾马车”的规范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窗口。

 

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拓展,未来的希望也正在积聚。包括免疫治疗与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在内的新型靶向策略,正处于多项临床研究推进中。高庆蕾教授团队也在积极开展与免疫相关生物标志物相关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为后续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科学支持。

 

高庆蕾教授同时呼吁,卵巢癌患者应加强与医生的沟通,积极关注并参与符合条件的临床研究,这不仅有助于获取前沿治疗机会,也将助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造福更多患者。


“卵巢癌患者是抗癌路上最不容易的群体之一。如果她们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良好的依从性,我相信她们可以走得更长、更远。”高庆蕾教授说。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