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科资讯 > 详情
STTT (IF=40.8) | 苏春霞教授领衔IIT研究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精准分层带来新策略
浏览量:201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5-23

2025年5月23日,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和湖南省肿瘤医院邬麟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STTT)(IF=40.8)上发表了一项关于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方案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成果,题为“Harnessing local and system immune profiling delineating differential responders to first-line sintilimab (anti-PD-1 antibody)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in extensive-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 exploratory biomarker analysis of a phase II study”(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研究结果显示,此联合治疗方案在ES-SCLC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此外,研究团队构建了基于外周血的免疫疗效预测模型,为ES-SCLC精准分层带来了新的思路与希望。该研究得到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研究专项基金(FKLY20013)等的支持。


1-1.png





研究背景


小细胞肺癌(SCLC)作为肺癌的一种亚型,具有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的特点,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15%。这类患者预后普遍较差,对现有治疗方案的响应效果不佳。苏春霞教授团队开展的此项研究,旨在全面评估信迪利单抗(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方案在ES-SCLC患者中的抗肿瘤活性、安全性,并探索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ChiCTR2000038354),共纳入44例未经系统治疗的ES-SCLC患者。患者接受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治疗6个周期,随后无进展患者进入维持治疗阶段,最长持续24个月。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根据RECIST v1.1标准评估的1年PFS率,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及安全性,探索性终点聚焦于生物标志物。





研究结果


截止至统计日期(2024年4月1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14.5月(95%CI: 7.5个月~15.7个月),3例患者完成全部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中位PFS为6.9个月(95%CI: 6.1个月~7.7个月),12个月PFS率为16.9%,达主要研究终点。中位OS为17.1个月(95%CI: 10.6个月~23.6个月),12个月OS率为67.0%。


1-2.png


在安全性方面,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的发生率为97.7%,其中27.3%的患者出现了3级或以上的TRAEs,主要包括贫血、疲劳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事件。


研究团队通过对研究基线标本的多组学测序深入探索了肿瘤微环境。结果显示,治疗前CXCR5+CD4+/CD8+T、CD103+CD8+T细胞密度较高的患者更有可能获得持久临床获益。


1-3.png


同时研究整合外周血蛋白组学(CSF-1、CCL4、CCL3、CD83、IL-12及 CD244)及临床特征(LDH水平、骨转移状态及肝转移状态)指标,建立并验证了一种无创的多模态模型,该模型可以精准地预测接受免疫治疗的ES-SCLC患者的获益(High risk vs Low risk, PFS: 5.4m vs 10.0 m, P<0.001; High risk vs Low risk, OS: 15.7m vs NR, P=0.010),并在独立队列进行了验证(High risk vs Low risk, PFS: 5.4m vs 6.8m, P=0.084)。相较于既往模型,该模型仅需基线外周血即可检测,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1-4.png





小结


该研究表明,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在ES-SCLC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团队构建的基于外周血蛋白组学的无创免疫疗效预测模型也为ES-SCLC精准分层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新视角。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252-5


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上海市肺科医院谢梦青博士,通讯作者为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





展望


近年来,苏春霞教授团队始终专注于探索晚期肺癌的有效诊治策略,针对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团队期望通过研究成果推动临床实践的变革,让更多肺癌患者能够从中受益,为攻克肺癌这一重大疾病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介绍

1-5.png


苏春霞 教授

  •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综合诊治中心行政主任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项目

  • 美中抗癌协会USCACA Co-President联席主席

  • 国际肺癌协作组织多学科协作委员会委员

  •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

  •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肿瘤临床转化研究专委会主委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患者教育专委会副主委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转化专委会常委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委会常委

  • 中国医促会肿瘤免疫治疗学分会常委

  • 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

  • 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以第一/通讯在中华系列/Lancet Respir Med/Cancer Cell等顶尖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树奖”一等奖等奖项。


1-6.png


董晓荣 教授

  •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胸部肿瘤科主任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常委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血管靶向专家委员会常委

  • 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国抗癌协会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 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湖北省女医师协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1-7.png


邬麟 教授

  • 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 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GCP肿瘤专业负责人、胸内二科主任

  • 湖南省肺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 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

  • 主持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200余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部分成果发表在Lancet、JAMA、LancetOncology、JCO、JTO、NatureCommunications、BJC等著名国际期刊。

  • 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老年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肿瘤舒缓治疗学分会副主任委员,CSWOG肺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内科专委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常委、原发灶不明及多原发癌专委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罕见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委,湖南省健康服务业协会肿瘤防治分会理事长,湖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湖南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多个学术任职。




来源:肿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