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秦富强,郭贵周,连士勇,等. 现场优势铸就我国特色防癌之路——林州食管癌防治现场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肿瘤,2025,34(5):335-340.
QIN F Q, GUO G Z, LIAN S Y, et al. China’s unique cancer prevention approac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t the Linzhou esophageal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ite[J]. China Cancer,2025,34(5):335-340.点击下载全文:现场优势铸就我国特色防癌之路——林州食管癌防治现场的机遇与挑战.pdf
现场优势铸就我国特色防癌之路——林州食管癌防治现场的机遇与挑战
作 者:秦富强,郭贵周,连士勇,李爱丽,刘志才
通信作者:刘志才,E-mail:30387502@qq.com
作者单位:林州市肿瘤医院,河南 林州 456550
摘 要:食管癌防治是我国癌症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州食管癌防治现场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肿瘤防治现场,在肿瘤登记、病因学研究、早诊早治等领域形成了体系化的防控策略,为完善我国癌症防治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全文基于林州食管癌防治现场60余年的防治实践,回顾了其历史发展、防控体系构建及新时代挑战,探讨了其对我国癌症防控工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食管癌;肿瘤防治;挑战;河南
China’s Unique Cancer Prevention Approac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t the Linzhou Esophageal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ite
QIN Fuqiang, GUO Guizhou, LIAN Shiyong, LI Aili, LIU Zhicai
(Linzhou Cancer Hospital, Linzhou 456550, China)
Abstract: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cancer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cancer control efforts. As the earliest established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ield site in China, the Linzhou Esophageal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ite has developed a systemat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encompassing tumor registration, etiological research,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other key areas, providing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refining China’s cancer prevention system. Based on over six decade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at the Linzhou site, this paper reviews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prevention-control system, and emerging challenges in the new era, while exploring it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nationwide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itiatives.
Key words: esophageal cancer;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hallenge; Henan
林州市(原林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西与山西因太行山而隔,北因漳河与河北相望。作为我国食管癌防治的重点区域,林州市在1959年建立了国内最早的肿瘤防治现场。这一举措拉开了我国肿瘤防治工作的大幕,并在随后的60余年里为全国肿瘤防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支持。
自防治现场建立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林州的肿瘤防治工作,尤其是食管癌防治工作,努力将其作为社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政策支持和综合措施,如资金扶持、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教育推广、饮水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种植结构调整等,林州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了明显下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林州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专家引路-群众参与”为核心的肿瘤防治“林州模式”,在我国肿瘤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本文对林州食管癌防治现场60余年的建设历程进行回顾,系统梳理林州肿瘤防治的实践路径与经验启示。
01 林州食管癌防治现场的历史演进
1.1 建立背景
1957年11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山区生产座谈会”,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在这次会议上汇报了林县“三不通”(水不通、路不通和食管不通)的问题。杨贵的发言被会议简报收录,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关注,并指派国务院办公厅的同志找到杨贵了解情况,指示“摸清情况,研究出对策”。这一指示为林州食管癌防治现场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1.2 组织架构与体系完善
1958年8月,原中国医学科学院日坛医院(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冰副院长带着总理的嘱托,在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陪同下到林县进行实地考察。同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英恺教授和黄国俊教授也先后来到林县调研。1959年11月,河南省委和省政府组织河南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安阳地区医院等单位的教学、科研和医务人员,组成河南省食管癌防治研究协作组(即河南省医疗队)进驻林县,标志着由政府高层推动的林县食管癌防治现场正式建立。同年,林县食管癌防治委员会、林县食管癌医院[现林州市肿瘤医院(林州市食管癌研究所)]相继成立,进一步完善了林州食管癌防治工作的组织架构。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指派中国医学科学院日坛医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央医疗队(即北京医疗队)进驻林县。在此之后,北京医疗队和河南医疗队在林州食管癌防治现场进行了食管癌流行病学、病因学和一级预防、早诊早治、临床治疗等科研工作,林州癌症防控组织架构与体系日渐完善。
02 肿瘤防治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2.1 肿瘤登记与监测系统构建
林州肿瘤登记处始建于1959年,是我国首个农村肿瘤登记处。早期以食管癌(含贲门癌)为重点,通过县-公社-大队三级防癌网络实现发病与死亡数据的动态监测。1977年,开展居民全死因登记工作,1988年后,肿瘤登记的范围扩展至全肿瘤登记,数据收集途径从原有的三级防癌网络扩大至由卫健、民政、医保等多部门组成的肿瘤登记系统。同时,可通过国家癌症中心和河南省癌症中心获取林州籍恶性肿瘤患者在相关医院的治疗数据,进一步完善了登记信息。
近年来,林州肿瘤登记体系不断完善,并在国际上获得认可。2017年,林州2008—2012年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数据被《五大洲癌症发病率》第11卷首次收录。2023年,林州2013—2017年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数据被《五大洲癌症发病率》第12卷连续收录。这一成就表明,林州肿瘤登记工作不仅在国内具有示范意义,也为全球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2.2 食管癌病因学和一级预防研究
最初,食管癌的病因尚不明确。科研人员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林县居民存在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因此,提出了“粗热硬快加酸菜”可能与食管癌高发有关。
随着研究深入,进一步发现食管癌的发生不仅与生活方式有关,还与化学、物理、生物、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同时还发现林县食管癌高发区鸡咽部鳞状细胞癌同样高发。因此提出,亚硝胺、霉菌、营养和遗传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陆士新院士团队在林县现场粮食和饮水中发现亚硝胺前体物质(硝酸盐、亚硝酸盐和二级胺)的含量明显高于低发区(图 1)。动物试验证明亚硝胺具有极强的致癌性,其中,利用甲基苄基亚硝胺可诱发动物食管癌模型。这一发现首次从化学致癌角度阐明了林县食管癌高发的机制。郑素芳、罗贤懋等老一代科学家调查发现,林县居民的营养状况明显差于低发区,特别是维生素A、B、C及钼等微量元素的缺乏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重要诱因(图 1)。河南医学院刘桂亭教授团队从林县居民食用的酸菜和霉变粮食中分离出白地霉菌和串珠镰刀菌,实验证明这些菌株具有促癌活性。进一步研究发现,长期摄入含霉菌毒素的食物可导致食管黏膜损伤,形成致癌微环境。

除此之外,吴旻院士团队通过移民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迁居山西百年以上的林县后裔食管癌发病率仍显著高于当地居民,提示遗传因素的重要作用(图 2)。2010年,郑州大学食管癌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立东教授团队与林州市肿瘤医院等单位合作,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技术发现了PLCE1和C20orf54两个食管癌易感基因,进一步揭示了遗传-环境交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图 3)。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林县政府制定了“防霉、去胺、治增生、施钼肥、改习惯”的综合干预方案。具体包括:加强粮食储藏管理,防止霉变;推广改水、改厕工程,改善饮水条件和生活环境;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吃霉变食品,增加蔬菜、水果的食用量;提倡食用核黄素盐。此外,1983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林县食管癌防治研究所合作开展了“中美营养干预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营养干预在食管癌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2.3 食管癌早诊早治工作推进与技术创新
20世纪60年代,河南医学院病理学教授沈琼发明了“食管脱落细胞采集器”,实现了非侵入性检测食管癌的技术突破,开创了食管癌早期诊断的新纪元,并且此项技术在林县开始了大规模的应用(图 4)。
中国医学科学院杨大望教授在1951年引入巴氏涂片技术,建立标准化流程应用于林县消化道肿瘤筛查(图 5)。1983年,她整合内镜技术构建“筛查-诊断-治疗”模式,使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其技术下沉基层并纳入国家指南,开创了中国肿瘤早诊早治典范。

20世纪8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国清教授在林县推广“内镜+碘染色+指示性活检”技术。这项技术通过内镜检查配合碘染色标记病变组织,并进行针对性的活检,大幅提高了食管癌和贲门癌的早诊率。在大量人群筛查工作中,王国清教授及其团队发现,贲门癌的始发位点位于贲门嵴根部。这一重大发现为贲门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并成为后续筛查和诊断技术优化的重要参考(图 6)。

2004年,林州被确定为首批“食管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规范化的上消化道癌筛查工作。从2005年开始到2024年,在林州市40~69岁人群中开展基于内镜的上消化道癌筛查,累计完成74 133名人群筛查(附表 1),为提高上消化道癌的早诊率和早治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食管癌临床治疗能力建设
几十年来,北京医疗队和河南省医疗队在林州食管癌防治现场开展工作,同时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为林州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这些本地化的医疗力量逐渐成长为林州食管癌临床治疗的中坚力量。
目前,林州已建立起以林州市肿瘤医院(林州市食管癌防治研究所)、林州市人民医院、林州市中医院和林州市食管癌医院为主的林州肿瘤防治体系。该体系的食管癌临床治疗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每年治疗食管贲门癌1万余例。据不完全统计,病源覆盖全国26个省(区、市),充分体现了林州肿瘤防治体系的辐射能力。
此外,林州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食管癌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模式,为我国食管癌的综合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实践经验。
03 新时代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3.1 疾病谱变化与防治需求升级
林州经过60多年来的食管癌防治工作,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下降,但其他癌症负担呈上升趋势,结直肠癌、肺癌发病率较20世纪快速增长,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阳性率不断上升。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1%),癌症疾病负担预计将增长40%。如何在巩固食管癌防控成果的同时,构建全癌种防控体系,成为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
3.2 健康素养与筛查参与度瓶颈
林州自2004年成为国家首批“食管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上消化道癌筛查已开展了20余年。连续 20年的上消化道癌筛查实践显示,居民癌症防治知识知晓率仅为38.6%,筛查依从性不足60%。因此,亟需在林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 ,组建常见癌症防治知识科普宣讲团。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群众对癌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人群参与常见恶性肿瘤筛查的依从性。
3.3 基层防治能力建设的现实困境
尽管过去60多年,林州在食管癌一级和二级预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复合型人才匮乏、经费保障不足、医疗设备陈旧与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直接限制了现场在临床诊疗和科研创新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医保政策(地方保护与限制转诊)和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干扰,加剧了现场运行的困难,使肿瘤防治工作举步维艰。因此,如何通过标准化建设实现防治体系的提质增效,成为下一阶段改革的关键。2024年,林州市肿瘤医院被河南省癌症中心确定为河南省首批县级癌症中心单位,林州市肿瘤医院将以林州市癌症中心的成立为契机,建立全肿瘤、全流程的慢病全程管理机制,规范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和远程会诊机制,创造新的林州品牌。同时,林州食管癌防治现场建设仍需国家层面给予一些政策支持,诸如项目支持、科研创新、高层次人才下沉等,强化基层防治能力。
林州食管癌防治现场60余年实践,通过政府主导、多学科协作与基层网络建设,使食管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大幅下降,创造全球肿瘤防治现场典范。面对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变化,需强化全癌种防控体系建设,突破人才、技术、经费瓶颈,推动智慧化筛查与精准诊疗。未来应持续发挥 “林州模式” 示范效应,为中国特色肿瘤防治道路提供实践样本,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