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作为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有效控制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乃至生存期。随着肿瘤治疗手段的日益丰富,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如何实现癌痛的全程化、个体化管理,提升生活质量是临床上特别关注的问题。
值此2025年CSCO指南大会召开之际,肿瘤界特别邀请到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导委员会主委、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的秦叔逵教授,简要分享癌痛全程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积极助力推动癌痛规范化诊断治疗。
专家简介

秦叔逵 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院长、首席专家、主任医师
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统计源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主编
亚洲临床肿瘤学联盟(FACO)前任主席和现任常务理事
国际肿瘤免疫学会(SITC)和亚洲临床肿瘤学会(ACOS)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任理事长和现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CSCO基金会前任理事长和现任监事长
国家药监局血液和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核心专家
国家卫健委肿瘤学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候任理事长
肿瘤界:CSCO指南会作为国内肿瘤领域中的重磅会议,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诊疗指南,还推动了我国肿瘤学领域的多层次交流。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2025年CSCO指南发布的意义以及推广计划?
秦叔逵教授:众所周知,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临床常见且高发的疾病,严重地威胁全人类的生命健康。据统计,2022年全球癌症新增病例 1874 万例,因为癌症死亡病例 967 万例;其中我国癌症新增病例约 480 万(占比全球总数的 24%),癌症死亡病例约 260 万(占比全球总数的 26.7%),双双位居第一。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肿瘤防治工作。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成立于1997年4月30日,其成立初衷就是促进中国肿瘤防治事业的进步,包含四项主要任务:一是开展临床肿瘤继续教育;二是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三是积极推动多学科合作和多中心协作研究;四是规范临床实践,提高诊疗和研究水平。近年来,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要求,CSCO还增加了患者教育和人文关怀,总之致力于落实“健康中国”,推动肿瘤诊断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及个体化进程。
2004年,CSCO在昆明召开了第八届CSCO全国大会,参会人员首次超过万人,影响巨大。会上,储大同教授和孙燕院士提出,CSCO学会应该进一步积极推动临床诊断治疗规范化,制定专家共识和指南。然而,当时国内存在诸多困难,比如临床医师专业分工不明确,研究水平低下,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及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且对共识指南的制定程序和方法不熟悉。因此,学会办公室调研了国外的ASCO、ESMO及NCCN等指南,决定先引进NCCN指南,与其合作制定中文版,提高对临床指南的认识并且学习制定方法。经过数年的合作,CSCO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也发现了NCCN指南的局限性。于是,CSCO学会决定自主地开展自己的专家共识和指南制定工作,2008年第一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率先发布,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郭军教授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CSCO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专家共识和指南。
2015年,在国务院领导批准和支持下,CSCO由前身的二级学术组织“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正式升格为国家一级学术团体“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吴一龙教授和李进教授分别担任了前两届的理事长,高度重视和积极改版,全面推动CSCO指南的完善和发展。
如今,CSCO指南已经成为规范临床行为的重要参考书,涵盖了临床肿瘤学各个瘤种以及常见热点问题,如疼痛、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以及白细胞减少等;同时,CSCO指南也是国家有关部门,包括卫健委、医保局和药监局,等制定肿瘤防治政策方针时的重要参考,对中国肿瘤诊疗研究的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年CSCO指南会议主要是对原有指南的更新发布,此次更加注重结合中国国情和患者特点,纳入中国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更贴近中国临床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这是与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与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整体战略完全相一致的。因此,2025年CSCO指南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界:癌痛控制与肿瘤患者的生存期紧密相连,有效的镇痛治疗对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请您谈一谈我国癌痛的治疗现状,以及目前在癌痛规范化治疗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秦叔逵教授: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肿瘤本身发生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疼痛,如骨转移导致的剧烈疼痛,以及肿瘤治疗过程中因为毒副反应或者并发症产生的疼痛,如治疗药物带来的痛苦。中国癌痛治疗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李同度教授、孙燕院士、罗爱伦教授和蔡志基等前辈专家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号召,在广州、天津和北京等地举办一系列的培训班,积极学习推广“WHO癌痛三阶梯治疗”原则,推动国内医学界逐渐重视癌痛的处理。1994年,李同度教授牵头组织,我和刘爱国教授具体落实,在黄山成立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CRPC),31年来,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极大地推动癌痛规范化诊断治疗。2017年,CSCO也成立了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将癌痛诊断治疗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尽管如此,我国癌痛治疗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临床上,大多数中晚期肿瘤患者都会受到疼痛干扰,但是只有不到30%的患者接受了规范化治疗。在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癌痛治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包括前身的原国家卫生部)多次主持召开癌痛规范诊疗会议,推动学科发展。2011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癌痛“无痛病房”活动,积极宣传和推动规范建设。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支持和颁布《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同时CSCO也制定了《癌痛临床实践指南》,成为行业标准和参考,在全国宣传推广,提高了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对癌痛的认知,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升。
过去,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社会对于阿片类药物存在特殊的恐惧,使其在癌痛治疗中使用受限,给患者带来许多不便。但是随着研究深入,国家认识到阿片类药物在临床合理使用中成瘾性极低,主要需要防范其社会滥用风险,而口服阿片类药物制剂使用方便,不易成瘾,且在合理使用下可有效解决癌痛问题。2011年起,国家推动癌痛规范化诊疗,进一步细化无痛病房推广工作,提出癌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将癌痛患者诊疗满意度纳入临床诊疗评估指标,要求医院建立完善疼痛综合管理制度及优化流程等。CSCO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举办学习班、培训会和研讨会议等,宣传和落实指南,推动了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发展。
癌痛的全程管理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肿瘤科、疼痛科、麻醉科、药剂科以及心理精神科等,贯穿于肿瘤治疗的全过程。在癌痛全程管理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进行患者教育,切实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癌痛的认识,不要忍着不治,鼓励患者积极告知、配合和接受相关治疗;二是癌痛治疗要与抗肿瘤治疗相结合,通过全程管理癌痛,降低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三是要考虑可及性和经济性,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和家属的经济负担;四是注重人文关怀,癌痛本身给患者带来焦虑、抑郁等问题,癌痛处理不仅仅是止痛药的问题,还需要结合其他辅助药物和心理支持等全方位干预。
肿瘤界:药物治疗在癌痛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有哪些镇痛药物的新进展值得关注?2024年氢吗啡酮缓释片上市即纳入国谈医保目录,您对其在癌痛领域的应用有哪些期待?
秦叔逵教授:药物治疗在癌痛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也是癌痛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阿片类药物作为癌痛治疗基石,其应用和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从吗啡到羟考酮、芬太尼,再到氢吗啡酮等,显著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了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支持关心下,我国民族制药企业与临床机构精诚合作,不断提高科技能力,自主研发阿片类药物取得重要进展。以氢吗啡酮缓释片为例,其为半合成阿片类镇痛药,主要作用于μ阿片受体,具有镇痛药效强、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已经获得ESMO、NCCN指南以及国内学术团体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
在Ⅲ期临床头对头研究中,氢吗啡酮缓释片对比羟考酮缓释片达到了非劣效研究终点,而安全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显著地减少了便秘、尿潴留、头昏甚至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此外,该药物每日仅需用药一次,更加便捷,患者依从性也更高。因此,氢吗啡酮缓释片与吗啡缓释片相比,则能更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疼痛评分,不良反应更轻,其获批上市以及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极大地提高药物的可及性,可为更多癌痛患者提供治疗选择。
未来,期待民族制药企业继续发扬光大,不断进步,研发更多创新性或便捷性镇痛药,为癌痛患者带来更好治疗体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优选药物。
肿瘤界:您参与编写的《癌痛合理用药指南》及《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在推动我国癌症疼痛规范化治疗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新型阿片类药物研究的蓬勃发展,该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在此背景下,能否请您结合国际前沿趋势,谈谈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的核心价值及规范化应用策略?
秦叔逵教授:在李同度教授、孙燕院士等老一代专家的指引下,以及同辈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多年来我们参与了癌痛防治的诸多工作。从90年代初,筹备建立CRPC到后来CSCO肿瘤支持和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的运作过程,积极普及了癌痛防治控制知识及相关问题认识,提升了全国医务人员对癌痛防治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如前所述,癌痛是临床常见的抗肿瘤治疗并发症,也与肿瘤本身及治疗过程均相关。国际、国内学术组织均重视癌痛治疗领域,WHO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癌痛三阶梯治疗”原则,ASCO、ESMO、NCCN、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CSCO指南中,都明确要求高度重视癌痛治疗并推荐相关治疗方法,尤其是中重度癌痛需使用阿片类药物,特别是强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是非常古老的药物,很早就用于治疗疼痛、腹泻等,如今仍然是癌痛治疗基本药物,可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有助于保证抗肿瘤治疗顺利进行。但阿片类药物存在便秘、尿潴留、呼吸抑制等毒副作用,需要加强研究,推陈出新。例如氢吗啡酮,属于新型阿片类药物,与过去的传统药物相比,在保障有效性的同时,安全性大幅提升,临床使用更方便,已经迅速进入医保报销。
未来,加强癌痛控制,需要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结合抗肿瘤治疗的本身,进行综合管理;另一方面,要注重症状改善,通过良好的疼痛控制,争取实现无痛,切实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进而延长其生存期。
目前,我们正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汇报沟通,建议对《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进行修订,以补充纳入新的治疗方法、药物和治疗理念。同时,CSCO也在定期进行癌痛治疗指南的更新,以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
相信,随着新型阿片类药物的陆续上市和广泛应用,必将有助于患者实现无痛生存。我们期待通过对CSCO指南的更新、宣讲和推广,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政策、方针和指导原则的指导支持,必将推动中国癌痛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来源:肿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