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肿瘤界,听点肿瘤学。有趣、有料、有用,肿瘤界100秒是一档利用碎片时间了解肿瘤学的科普音频,每期2~3个知识点,轻松了解肿瘤学知识,挖掘知识背后的奇闻逸事,让知识鲜活。
跟随肿瘤界,听点肿瘤学。大家好,这里是肿瘤界100秒,我是主播李静。
半个月前的首期节目,我们提到了全球首个ADC药物,Mylotarg(吉妥单抗),今天就来聊聊这个ADC的老大哥。
ADC药物一般是一个靶向抗体连接一个细胞毒性分子,形成魔法子弹。吉妥单抗的就是针对CD33的单克隆抗体。
CD33是一种细胞表面受体蛋白,表达在髓系细胞上,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某些类型的白血病细胞。所以特别适宜“识别”髓系白血病细胞。
从编号上就不难看出,CD33 发现的比较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现了,随后美国的惠氏(Wyeth)就着手研发CD33为靶向药物吉妥单抗,1999年,吉妥单抗就获得了复发或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适应症,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ADC药物。
由于2000年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药物非常有限,吉妥单抗凭借26%的应答率,被FDA加速批准上市,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
2004年,惠氏启动了SWOG 106研究,旨在明确吉妥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生存获益,但是初期结果发现吉妥单抗组有严重的致命性肝损伤,也未表现出明显的生存获益,SWOG 106研究随之提前终止。
此时,恰逢辉瑞收购惠氏,辉瑞在2010年6月宣布将吉妥单抗自主撤市,并重新研究。
辉瑞首先改进了吉妥单抗的制作工艺,并缩窄了它的适应症,锁定在新诊断CD33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并使用较低的剂量方案重新进行了ALFA-0701研究,最终在2011年ASH年会咸鱼翻身,惊艳亮相,安全性除了血小板减少外,并没有增加死亡风险。
2017年,Mylotarg重新获得FDA批准,用于新诊断CD33阳性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
到此,命运多舛的吉妥单抗的故事就告一段落了。
说句题外话,因为CD33还具有调节大脑免疫反应的作用,新近研究还发现,CD33基因突变与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本期100s就到这里了,我是李静,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见。

编辑:Joy
审核:叶文洁
出品:肿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