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色专栏 > 详情
齐力荟聚 | 张跃伟教授访谈:肝癌治疗现状与未来诊疗趋势
浏览量:166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2-03-28

齐力荟聚.jpg


为了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现我国全民消化肿瘤早诊早治,《肿瘤界》设立“齐力荟聚-消化肿瘤频道”,聚焦消化肿瘤患者的诊断治疗。旨在报道国内前瞻性、创新性和高学术水平的关于消化道肿瘤防治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把握学术发展动向,促进学术交流,整体提高国内消化肿瘤防治的临床与研究水平,结合国内研究特色,以及国内临床规范制度,推动消化肿瘤防治的进步,普及推广临床规范化诊疗。




专家访谈


专家简介


1-1.png

张跃伟 教授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张跃伟教授,博⼠,主任医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介⼊科主任。 

作为第⼀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 77 篇,作为 第⼀完成⼈获得省市级政府科技进步⼀等奖 3 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主译专著1部,参编专著6部,主持国家、省市等科学基⾦7 项,中国发明专利 1 项。

荣获“全国⻘年岗位能⼿”等多个荣誉称号。担任国内多个杂志编委或常务编委,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抗癌协会等介⼊治疗相关专业委员会常委或委员等。

主要研究⽅向:肿瘤微创介⼊治疗恶性肿瘤中临床研究;肿瘤微创技术治疗肝胆肿瘤的免疫学机制研究;微创介入技术在肝胆胰肿瘤MDT综合治疗中的作用等优化模式临床研究。

在研课题:①“微粒TACE治疗肝癌诱导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及机制研究”: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②“经肝动脉微粒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治疗肝癌伴发III型门静脉癌栓优效性和安全性的单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研”:2020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1项在研项目;③“肝癌微粒栓塞后新抗原和肿瘤特异性T细胞受体的鉴定和临床应用”: 2020年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科研计划。




Q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最新公布的“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GLOBOCAN)2020”显示,中国肝癌的发病例数占全球45.3%,死亡例数占全球47.1%。就肝癌诊疗而言,目前肝癌在国内外的治疗现状如何?


肝癌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前列,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西方国家多聚焦以结肠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为特色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而我国更加重视威胁国人健康的肝癌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国家医疗和医保等惠民政策均优于西方国家,国内更多学者专注于肝癌领域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的肝癌诊疗大多是以指南为基本原则,覆盖医疗政策、医保报销等多个方面的实际需求,但很难超越指南。而我国在肝癌临床诊疗中的治疗决策更加灵活,尤其是多学科诊疗的决策能力,因各个肝癌亚专业学科的学科诊疗水平均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在肝癌的诊疗水平,尤其是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水平是世界领先的。

以各地区优势学科组合为核心,共同研究和临床探索,同时指导全国三级及以下医院的医疗实践,这便是更加灵活、优势学科互补的中国特色。

各地区百家争鸣、协同配合,整体推动了中国肝癌诊疗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Q2:针对目前的治疗现状,国内还有哪些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中国地大物博、地域宽广,医疗整体格局从北到南以北上广为核心,相对来说偏远地区就存在着更多的诊疗需求。肝癌患者中晚期高发病率是我们偏远地区存在的疾病现状之一,因为不同程度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医疗水平的参差不齐,居民的体检意识、健康意识比较薄弱,导致偏远地区的肝癌中晚期患者比较多,诊疗需求极大。

针对目前这一现状,我认为,首先医疗资源丰富和学术发达的地区要做好引领作用,将各学科技术特色融合一体,形成多学科发力的、聚焦于肝癌患者中晚期治疗的诊疗模式,因为肝癌患者早期的治疗方法和模式基本趋同,是以外科手术切除和消融治疗为主。肝癌患者中晚期是中国的肿瘤疾病特色,病情更加复杂,单纯地以手术切除、消融治疗等孤立性治疗手段难以达到更好效果,所以肝癌患者中晚期的治疗是目前我们多学科诊疗的重要研究领域。

其次,我也希望通过各种平台和途径,将科普宣教辐射到偏远地区的居民,提高诊疗意识、体检意识、医院就诊意识。另外,偏远地区肝癌患者优化模式的诊疗应该以哪些学科为主、哪些学科为辅,各学科需要同步进行还是序贯进行,可能是我们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Q3:近年来,肝癌系统治疗领域蓬勃发展。请您谈谈,肝癌介入治疗与系统治疗在哪些环节应相互配合?


介入治疗和系统治疗如何更好地协同配合,确实是目前我们结合临床实践,正在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

站在技术治疗专业角度考虑,我们希望通过精益求精的技术提升,进一步弥补、突破介入治疗的瓶颈。在目前现行指南中,介入治疗是肝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尤其针对伴有肝外转移、血管侵犯等情况的难治性肝癌晚期患者,介入治疗和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需求就更加地迫切,通过系统治疗的结合,从而提高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存获益。

介入治疗有两大手段,一是TACE手术又叫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二是HAIC手术又叫肝动脉灌注化疗,都能够有效改善肿瘤血管微环境。在改善肿瘤血管微环境的过程中,能够歼灭大多数在肝内肆意生长的肿瘤细胞。但对于部分患者,仍有少部分残存肿瘤细胞需要清理,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系统治疗。

以上两种介入治疗方法应用于系统治疗的临床数据,目前我们也在进行这方面的临床研究。即通过栓塞肿瘤供血动脉使肿瘤坏死,通过免疫功能检测对免疫局部微环境进行检测,结果提示以上两种介入治疗方法配合系统治疗是能够正向调节肿瘤局部的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更好的局部条件,使免疫治疗为代表的系统治疗能够对肿瘤细胞起到更好的杀伤作用。

非常期待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取得更多介入治疗与系统治疗联合应用的学术成果,使更多肝癌患者受益。




Q4:仑伐替尼在真实世界研究中已体现出对中国肝癌患者总生存期有利的趋势,未来对患者及肝癌的治疗将产生哪些影响?请谈谈您的看法。


关于仑伐替尼的临床应用前景,其中一个关键核心是肝癌多学科诊疗合作模式。

一方面,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全身治疗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仑伐替尼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针对晚期肝癌患者,可以依据指南的推荐,选择仑伐替尼一线治疗,使多数病人都得到了很好的生存获益。

另一方面,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接受手术、介入治疗等手段进行治疗的肝癌患者,我们更倾向于联合的系统治疗方案。目前临床研究发现,仑伐替尼联合介入治疗有着更显著的效果,因为两者在作用机制上是互补的。首先,当我们栓塞肿瘤血管,肿瘤细胞就会拼命地获得血供,此时将介入治疗中大范围杀伤肿瘤的任务交给仑伐替尼,可以有效阻滞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另外,这种联合治疗可以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仑伐替尼在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方面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多的技术研究的证实。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仑伐替尼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也可以有效促进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的疗效。

因此,我认为仑伐替尼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可作为独立的治疗有效药物,或作为很好的联合系统治疗搭档、与其他治疗方法共同发挥1+1>2的作用,这也是临床研究中值得探索和积累的方向。

我们很高兴看到了国产仑伐替尼的上市,将为国内肝癌患者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好的生存获益。同时,国产药物的高质量、低价格,将会对不同癌种的临床需求提供帮助。因此,我认为仑伐替尼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泛。




病例分享

专家简介


1-2.png

刘影 教授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刘影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介入科主治医师,专业特长肝胆肿瘤的介入治疗。

第一作者及参与发表论文42篇,主持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恒瑞肿瘤介入科研基金项目1项,参与科研立项5项;获得辽宁医学科技奖1项,市级科研奖励2项。

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肝脏疾病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第二届青年委员、《肝癌电子杂志》青年编委。




基本情况

基本信息:性别:男, 年龄:64岁,身高:172cm ,体重:57 Kg。

主诉:发现肝内占位3周。

既往史:乙肝病史30余年,未规律诊治。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手术史及输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久居原地,吸烟史30余年,5支/天,无嗜酒史。

家族史:乙肝家属史,弟弟确诊原发性肝癌,行手术切除。



初诊病史

专科体格检查:腹部平坦,对称,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壁柔软剑突下可触及不规则肿块,质硬,余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脾脏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腹部叩诊呈鼓音,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未闻及血管杂音及气过水音,双下肢无水肿。

影像学检查:上腹部增强CT:肝左叶巨大占位,最大径约9.5cm,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肝左、中静脉、下腔静脉及门脉左支受侵,侵犯膈下间隙。

其他辅助检查:①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91.04 ng/mL,异常凝血酶原:3385.91  mAU/ml;肝功能:谷丙转氨酶:79.8  U/L,谷草转氨酶:90.0 U/L,总胆红素:37.6 umol/L,白蛋白:34 g/L;③凝血酶原时间:13.5 s;④血常规:白细胞:4.89 x 109/L,血红蛋白:130 g/L,血小板:160 x 109/L;⑤乙肝DNA:2.32 x 106IU/ml。



治疗方案

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具体方案:奥沙利铂 50mg,1-3d;亚叶酸钙 200mg,1-3d;氟尿嘧啶 1.5g,1-3d;每3-4周1次,共4次HAIC治疗。

全身治疗:仑伐替尼,8mg,每日一次口服,信迪利单抗注射液,200 mg,3周一次静点。

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0.5mg,每日一次口服。




疗效评估

影像学评估:

1-3.png

图A-C 术前上腹部增强CT提示肝左叶巨大占位,增强示明显强化(图A,红色圈);伴肝静脉、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左支侵犯(图B,红色箭头);DSA造影示肝内团块状肿瘤染色,应用弹簧圈封闭胃十二指肠动脉(图C,黑色箭头)及胃右动脉分支(图C,红色箭头)。

图D-F,4次HAIC治疗后上腹部增强CT提示肝内肿瘤明显缩小,无强化(图D,红色圈),肝静脉、下腔静脉及门静脉癌栓消失(图E,红色箭头);DSA造影示肿瘤染色消失(图F)。

1-4.png

1-5.png


随访7个月,肿瘤标记物持续下降,甲胎蛋白:2 ng/mL,异常凝血酶原:12.57  mAU/ml。



*本文仅代表专家观点,并经专家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