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21日是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值此之际,“肿瘤界”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武爱文教授,为大家分享结直肠癌的精准防治。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隐匿,就像“沉默的杀手”,等它发出信号时,可能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早期识别风险、科学防治?武教授从结直肠癌早期症状、筛查方法、预防措施到治疗康复,一一为您解析。
警惕“沉默杀手” 这些症状可能是结直肠癌信号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会误以为是痔疮、肠炎等常见疾病,延误就医。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要高度警惕: 腹部不适:腹痛、腹泻或便秘,易与胃炎、胆囊炎等疾病混淆; 排便习惯改变:原本规律的排便变得不规律,且持续时间较长; 便血:暗红色血便或黏液脓血便(与鲜红色痔疮出血不同),血液常与粪便混合; 消耗性症状:还有一部分人可能会出现一些消耗性症状,如不明原因消瘦、乏力、贫血或低热。 武教授提醒,大多数结直肠癌患者在肿瘤长到一定体积后才会出现症状。早期息肉阶段或癌转变阶段,肿瘤较小,多半没有症状。便血是结直肠癌尤其是直肠癌的常见症状,与痔疮的便血不同。痔疮便血多为鲜红色,排便后滴落;肿瘤便血多为暗红色,与粪便混合。但若同时患有痔疮和肿瘤,症状可能被掩盖,仅凭症状判断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为结直肠癌。 总的来说,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如痔疮、便血和肿瘤出血等,需要引起重视。痔疮和便血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为结直肠癌。结直肠癌出血可能是由于肿瘤侵犯血管引起的,需要及时就医。
肠镜是筛查金标准 这些人必须定期筛查
肠镜能直接观察肠道病变并切除息肉,是筛查结直肠癌的“金标准”,高质量的肠镜可以比较全面地诊断或发现结直肠肿瘤和癌前病变。但一些人对肠镜存在一些误解,认为肠镜痛苦且麻烦,导致大家有一些顾虑。肠镜检查之前需要清理肠道内容物,需要喝泻药和大量的水,准备起来比较复杂。另外,非全麻肠镜操作过程中个别人可能会有一些症状和不适。但目前来讲,不论全麻肠镜还是普通肠镜,检查耐受性较好,时间短,操作时间仅需10分钟左右,肠道准备流程已优化。 武教授提到,肠镜检查对于诊断结直肠肿瘤或排除结直肠肿瘤非常有必要,肠镜检查可发现息肉、炎症和肿瘤。建议40岁及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尤其是结直肠癌高危人群,需更早检查。 筛查人群分层建议: 对于普通人群,一些替代筛查手段如大便潜血检查、生化指标检测和基因检测也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如果检测结果提示可能存在结直肠的一些病变,不论是息肉、炎症还是肿瘤,后续可以去做肠镜。 替代筛查方案,敏感性和局限性各有不同: 预防肠癌 饮食是“第一道防线”
绝大多数大肠癌是散发型大肠癌,与遗传性肠癌不同,它的发生并非由明确基因突变直接导致,而是长期受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多因素影响,逐步在息肉基础上经过腺瘤、不典型增生,最后发展为恶性肿瘤。 肠癌的预防主要从病因角度入手,除基因自身特点外,饮食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帮凶。武教授给大家分享了一份“防癌饮食清单”: 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是关键,武教授强调,“肠癌多从息肉演变而来,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定期筛查,能阻断80%以上的癌变可能。” 低位直肠癌治疗 权衡肿瘤根治与生活质量
大肠癌里最难治疗的是直肠癌,尤其是低位直肠癌,治疗难度较大,需综合考虑肿瘤位置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外科手术是治疗的基础,腹腔镜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有助于完整切除肿瘤,提高手术效果。但吻合口越接近肛门,术后可能出现“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如大便失禁、频繁如厕),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约50%患者保肛后生活质量下降,甚至需二次手术改造瘘口。 武教授给出建议,低位直肠癌保肛需权衡肿瘤根治与生活质量,切勿盲目追求“保肛”而忽视生活质量。术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做好心理预期。 术后康复 做好三件事,打赢“持久战”
武教授谈到,肠癌患者术后康复需关注三方面:第一,近期恢复。治疗期间,如手术后需要观察并控制并发症和不良反应,需要预防感染,并逐步恢复饮食及活动;第二,远期康复。肠癌患者术后可能接受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其他治疗,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患者需要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并遵医嘱做好处理。另外,定期复查是肿瘤康复非常重要的环节,建议早期肠癌患者在术后2年内每3-6个月复查肠镜和CT;晚期患者每2-3个月评估治疗效果,根据用药效果和肿瘤控制情况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饮食调理上,需要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第三,治疗结束后,患者进入到完全随访阶段。此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锻炼,有助于身体康复。康复期间可逐渐恢复工作和生活,保持正常心态有助于康复,过度焦虑反而增加身心负担。如有不适,如乏力、手足麻木等,应及时就医。 结语 结直肠癌可防可治,关键在于“早”。从40岁的一次肠镜开始,从减少一顿烧烤、增加一份蔬菜做起,为肠道健康“未雨绸缪”。防治肠癌,不是与时间赛跑,而是给生命多一份主动选择的机会。
专家介绍 武爱文 教授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 北京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北京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实验和转化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医师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性学会结直肠肛门功能分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整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北京中医药医养协会肿瘤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首批健康科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