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治疗时代下,MET基因被认为是继EGFR、ALK之后非小细胞肺癌领域重要的治疗靶点之一,针对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越来越多的新药亦将为国内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2023年7月29日,在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期间,凝聚近30位肺癌领域权威专家智慧和心血的国内首部《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NSCLC靶向治疗专家共识》重磅发布,旨在为中国医师的临床实践提供规范化指导。值《共识》发布之际,肿瘤界特邀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徐嵩教授详解MET抑制剂选择及医保相关问题。

徐嵩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天津市肺癌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
天津市肺癌转移与肿瘤微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医学博士
Mayo Clinic, MGH, UCM和TGH 临床访问学者
AATS Thoracic Surgery Training Fellowship获得者
ASCO Virtual Mentoring Program获得者
中国抗癌协会(CACA)青年理事会 理事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华夏医学科技奖科技技术奖二等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三等奖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副秘书长
肿瘤界:MET-TKIs药物分为不同类别,如何在耐药情况下选择药物?
徐嵩教授:MET抑制剂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具体分类根据药物结构及与MET靶点结构相结合的区别而定。Ⅰ类药物是最常见的,包括ⅠA和ⅠB类的药物。ⅠA类药物,如克唑替尼,为多靶点的MET抑制剂。ⅠB类药物,如赛沃替尼和卡马替尼,则为高选择性的MET抑制剂。虽然克唑替尼等非选择性药物可以覆盖多个靶点,包括MET14、ALK和ROS-1等。但从整体疗效和ORR率来看,非选择性的ⅠA类药物的效果相对ⅠB类的高选择性药物差一些。
针对MET 14跳突的部分晚期肺癌患者,在共识中建议优先使用高选择性的ⅠB类药物治疗。当发生MET14抑制剂耐药后,建议患者重新进行NGS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可能分为两类耐药机制:一类是与MET通路依赖性相关的机制,另一类是与MET通路非依赖性相关的机制。对于MET通路依赖性的机制,如果患者最初使用的是ⅠA类药物,可选择高选择性的ⅠB类药物治疗。如果最初使用的是ⅠB类药物,可以选择Ⅱ类或其他针对MET 14靶点的药物,如新的ADC药物,作为后线治疗尝试。对于MET通路非依赖性的机制,包括非依赖性的突变,可以采取联合化疗或联合抗血管药物治疗,也可以采用联合化免疫治疗等后线治疗手段。
肿瘤界:共识提及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检测,未强调免疫组化方法,有研究用免疫组化检测癌症组织中的MET蛋白。您对此方法的看法如何?
徐嵩教授:我们在共识中推荐使用PCR、DNA层面的NGS和RNA层面的NGS这三种方法进行MET14跳突检测,这三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和验证。我们没有提到免疫组化方法,因为免疫组化是一种针对MET蛋白过表达的检测方法。现有研究表明,MET蛋白的过表达与真正的MET基因,包括MET14跳突和MET基因的扩增之间似乎没有明确相关性。因此,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出来的MET蛋白过表达并不能指导采用MET抑制剂治疗,这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概念。
MET蛋白过表达是肺癌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基本上在70%-75%以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都会出现MET蛋白的过表达,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采用MET抑制剂治疗。真正适合采用MET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尤其是MET 14跳突的患者,只占一部分。此外,一些患者在使用ALK、EGFR类的TKI治疗后会出现耐药,出现包括MET基因扩增在内的一系列MET基因改变,这部分患者仍可以采用MET抑制剂治疗,但我们不会采用免疫组化来检测MET蛋白表达情况。
肿瘤界:哪些MET抑制剂有望进入医保?对携带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何影响?
徐嵩教授:目前,赛沃替尼已成功纳入医保范围,而国内还有其他MET抑制剂,例如谷美替尼和伯瑞替尼,也有望迅速进入医保。随着更多类似的MET抑制剂纳入医保,病人的治疗负担将显著减轻,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些最新且高效的靶向药物治疗。
MET 14跳突是继EGFR和ALK之后,肺癌精准治疗中一个新颖且充满前景的治疗靶点。随着众多药物逐渐被纳入医保,这将极大地造福于患者。不断涌现的MET14抑制剂将为病人带来更多治疗选择,为肺癌患者的治疗结局带来积极的改变和提升,对肺癌患者的治疗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