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门会议 > 详情
会后报道|子宫颈癌三级防控学术交流系列会在深圳成功举办
浏览量:28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11-25

2025年11月23日,由北京康华中西医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专家、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专家学术支持的"子宫颈癌三级防控学术交流系列会"在深圳圆满落幕!

本次会议聚焦子宫颈癌三级防控体系的临床实践与前沿进展,集结国内妇产科领域权威专家。通过解读临床指南、开展专题学术汇报、组织互动交流等形式,为我国稳步推进消除子宫颈癌目标,贡献前沿思路与实践方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丽惠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孔北华教授担任会议主席,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金平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李长忠教授担任执行主席,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蔡海莉教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付霞霏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光晓燕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勉教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胡元晶教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况燕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卢淮武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赵昀教授参加会议。会议由金平教授、何勉教授、胡元晶教授、赵昀教授主持。

2-1.jpg

▲会议现场


权威领衔:直面挑战,共绘蓝图


魏丽惠教授代表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子宫颈癌目前仍是严重威胁全球及中国女性健康的重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居第四,在我国则位列第五,已成为肿瘤学与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宫颈癌三级预防策略,涵盖疫苗接种、筛查以及规范的癌前病变与宫颈癌诊疗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我国当前的工作成效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球消除宫颈癌战略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进一步加大努力。

魏教授强调,本次会议旨在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对最新指南与共识的深入解读,探讨当前宫颈癌防治中的前沿学术问题,推动专业知识的更新与碰撞。她希望,会议不仅能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临床实践能力,更有助于推动宫颈癌防控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提高公众的健康认知水平。

2-2.jpg

▲魏丽惠教授致辞


孔北华教授代表主办方向与会专家及各支持单位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孔教授指出,子宫颈癌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加速消除子宫颈癌全球战略,我国已就此作出庄严承诺。近期,国家卫健委将 HPV 疫苗接种列为子宫颈癌一级预防的核心措施并纳入国家免疫计划,这一举措为广大女性带来了切实福音。

尽管子宫颈癌发病率在欧美国家已显著下降,但我国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发病率尚未迎来预期中的下降拐点,要实现 WHO 2030 年中期目标仍任重道远。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民政部等 10 部门联合印发《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2—2030 年)》。这一目标的全面达成,离不开政府、社会各界、医药学界、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发力。

孔教授介绍,今年年初,在马丁院士和魏丽惠教授的领导下,多家学会联合制定了七项宫颈癌防控相关指南与共识。本次会议将重点就其中部分共识内容进行深入分享与讨论。相信,通过此次高水平学术交流,必将进一步推动子宫颈癌防控工作的发展,并对深圳乃至广东省的宫颈癌防治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2-3.jpg

▲孔北华教授致辞



学术前沿:解读策略,共话应用


第一环节由金平教授何勉教授共同主持

2-4.png

▲金平教授、何勉教授


01 中国子宫颈癌防治科普指南解读

魏丽惠教授围绕《中国子宫颈癌防治科普指南》展开解读,她指出中国是全球宫颈癌发病第一大国,防控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积极响应WHO加速消除宫颈癌的全球战略,确立了“接种-筛查-治疗”相结合的三级综合防控策略,其中一级预防的HPV疫苗接种与健康教育尤为关键。九价HPV疫苗(酿酒酵母)凭借持久的保护力、充分的证据链、良好的安全性,且符合WHO标准,已获得全球广泛认可。指南明确推荐特殊人群接种该疫苗,能带来显著获益。同时,该疫苗针对特殊人群的两剂次程序兼具经济性与便捷性,有助于提升接种覆盖率。我国HPV疫苗的推广应用仍面临挑战,未来需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科普主力军作用,推动适龄女性接种高品质疫苗,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保护水平。

2-5.jpg

▲魏丽惠教授作报告

02 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临床应用指南(2025版)解读

孔北华教授对《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中国临床应用指南(2025版)》展开深度解读,详细阐述了指南的制定背景、核心价值与更新亮点。指南首次明确倡导 “男女共防” 的防控理念,接种建议更具针对性:优先推荐9~26岁女性接种HPV疫苗,其中9~14岁女孩为重点人群;同时将27~45岁女性、9~26岁男性纳入推荐接种范围。当前我国子宫颈癌三级防控仍面临知晓率、接种率、筛查率偏低,以及诊疗行为不规范等现实问题。该指南立足我国国情与临床实践需求,既为普通人群和特殊健康状态人群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接种指导,也为医护人员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权威、全面的实践依据。

2-6.jpg

▲孔北华教授作报告


03 男女共防,开启加速消除子宫颈癌新征程

李长忠教授分享了《男女共防,开启加速消除子宫颈癌新征程》。他提到,我国子宫颈癌防控形势较为严峻。为积极响应WHO提出的相关战略,我国已部署并推进三级防控体系建设,通过多项针对性措施筑牢防护屏障。九价HPV疫苗具备供应更充足、覆盖人群更广、保护效力更持久的显著优势,这一疫苗特性将为我国提前达成消除子宫颈癌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值得关注的是,HPV并非女性专属易感病毒,男性同样存在感染风险。男女共防作为预防HPV相关疾病的关键策略,不仅能为个体自身及伴侣构建双重防护网,降低感染概率,更能从群体防控层面凝聚合力,进一步加快我国消除子宫颈癌的进程。

2-7.jpg

▲李长忠教授作报告


热点碰撞:聚焦临床,共探难题


第二环节由胡元晶教授赵昀教授共同主持

2-8.png

▲胡元晶教授、赵昀教授


01 同而不同-从WHO疫苗临床评价指南看九价HPV疫苗(酿酒酵母)的保护作用和安全性

卢淮武教授作了题为《同而不同-从WHO疫苗临床评价指南看九价HPV疫苗(酿酒酵母)的保护作用和安全性》的报告。疫苗作为守护人类健康的关键手段,每年可预防数百万例疾病与死亡。在HPV防控领域,九价HPV疫苗(酿酒酵母)展现出两大核心优势:一是当前覆盖HPV型别最多的九价疫苗,二是目前唯一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四大评价标准的产品。在安全性方面,该疫苗在境内外的真实世界监测数据均显示,其不良事件发生率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安全性能稳定可靠。2025年4月,该疫苗在中国获批新适应症,适用人群扩大至16-26岁男性,能够有效预防男性相关HPV感染及疾病,标志着我国HPV防控正式迈入“男女共防”的新阶段。此外,该疫苗已被部分在研九价HPV疫苗项目列为临床对照参考,为全球加速实现消除宫颈癌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与循证基础。

2-9.jpg

▲卢淮武教授作报告

02 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治与女性生育力保护

金平教授分享了《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治与女性生育力保护》。宫颈癌前病变进展缓慢且逆转可能性高,已成为防控体系中实现早诊早治与生育力保护的关键环节。在生育保护需求增强的背景下,分层管理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传统宫颈切除性手术面临严格的指征选择和长期管理的挑战。与此同时,新兴的微创与无创技术不断发展。光动力疗法在疗效、安全性及生育力保护方面展现出多维度的临床应用潜力,能够满足医患迫切的临床治疗需求。其中,新一代便携式光动力药械组合(APL-1702),HAL软膏带来更好的组织选择性,光源技术升级带来治疗舒适度和操作便捷性,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及生育友好的治疗方式。

2-10.jpg

金平教授作报告


03 讨论环节

蔡海莉教授、光晓燕教授、付霞霏教授、况燕教授就子宫颈癌防控领域的系列问题发表了思考与观点。讨论涵盖“男女共防”策略的意义、CIN2的临床治疗路径选择、特定女性群体(如有宫颈病变治疗史或保留子宫颈的子宫体切除者)的HPV疫苗接种价值,以及对我国三级防控现状的评估。专家指出,提升我国女性HPV疫苗覆盖率仍面临认知不足的挑战。为实现“90-70-90”的全球消除宫颈癌阶段性目标,亟需建立临床与公卫的协作机制,通过优化服务供给、强化医务主导的科普教育及探索多元支付方案,共同推动防控进程。此次交流为临床实践中复杂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与方向。

2-11.jpg

▲讨论嘉宾



会议尾声,李长忠教授孔北华教授作大会总结。他们强调,子宫颈癌“可防、可筛、可治”,HPV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一级预防关键手段;推动“男女共防、全龄覆盖”,是我国实现消除宫颈癌目标的必然路径。目前,男性接种已在国内获批,下一步应着力破解检测规范、政策衔接及公众认知等现实瓶颈,以科学指导替代盲目防治。为实现消除目标,必须加快构建“临床—公卫”协同整合的防控体系,通过专业科普、服务优化与支付创新,全面提升防控效能,共同筑牢女性健康与民族生育力的坚实保障。

2-12.png

▲李长忠教授、孔北华教授



来源:肿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