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医学界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旗下享有盛誉的“麻省总医院病例报告”栏目,发表了一例来自中国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的罕见心脏肿瘤病例。
该文作者包括中山三院心血管内科刘金来教授、黄卓山副主任医师、谢旭晶主任医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心内科欧加福教授,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心内科ICU主任David Dudzinski,中山三院肿瘤内科温景芸副主任医师、病理科主任邵春奎教授。该病例由中山三院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全程诊断与治疗,是中国大陆医疗机构在该栏目发表的首篇文章,标志着中山三院在复杂心血管疾病领域的诊疗水平获得了国际顶尖平台的认可。

病例回顾:
起搏器失灵背后的“隐形杀手”
一位79岁男性患者,曾因急性心肌梗死放置过支架。两个多月前,他又因窦性停搏接受了永久起搏器植入。然而,术后两个月,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颜面及四肢水肿。同时,起搏器程控参数显示右心房电极阈值明显升高。进一步到导管室透视可见,右心房起搏电极明显移位。医护团队立刻给患者办理入院,入院后,心脏超声和胸部CT检查均提示其右心房内长出一个5厘米的巨大肿块,并导致了起搏器心房电极导线的移位和功能失灵。
面对这一疑难病例,在中山三院心血管内科的组织下,迅速启动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肿瘤内科等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团队通过系列影像学检查,发现了提示肿瘤包绕冠状动脉的“血管漂浮征”,并可见明显增大的纵膈淋巴结。为明确诊断,团队没有冒险进行风险极高的心脏内肿块穿刺,而是在仔细查看了胸部CT和PET-CT影像图后,选择通过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 对肿大的纵隔淋巴结进行取样。病理科在活检组织中发现并确诊了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这是一种极为罕见且侵袭性强的恶性肿瘤,肿瘤团队随即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化疗方案。该病例为全球医学界提供了宝贵的诊疗经验与深刻启示。
里程碑意义:
中国MDT诊疗水平获国际肯定
“麻省总医院病例报告”栏目历史悠久,以报道全球最具挑战性和教学意义的病例而闻名,是展示世界顶级医院临床实力的窗口。此次中山三院病例的入选,是对中山三院MDT诊疗模式和组织能力的国际级肯定,面对复杂的临床难题,三院医疗团队能够整合资源、精准决策,达到世界一流的诊疗水准,并能将宝贵的经验总结提炼,贡献于全球医学知识库。
1 为全球医学界贡献了“中国范本”
原发性心脏淋巴瘤极为罕见,约占所有心脏肿瘤的1.3%。因其症状不典型、进展迅猛,诊断极其困难,绝大多数病例在生前难以确诊。此病例完整呈现了从起搏器功能障碍这一“非典型”线索入手,通过多模态影像学发现特征性表现,最终通过创新性活检策略明确诊断的全过程。这为全球医生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清晰的诊断路线图。 病例回顾性分析提示,患者最初的“窦性停搏”很可能就是肿瘤早期浸润心脏传导系统的信号。这刷新了医学界对此病早期表现的认识,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
2 彰显中山三院MDT模式的诊治水平
3 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来源: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