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由北京中康联医疗技术研究院主办的“白血病免疫细胞治疗协作组研讨会”在天津成功举办。
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常子奎书记、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王建祥教授、姜尔烈教授、王迎教授、顾闰夏教授、邱少伟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付蓉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胡亮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瑾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范圣瑾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梁洋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朱小玉教授、汤宝林教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张颢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冯俊教授、赵久良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谭业辉教授、南方医院赣州医院(赣州市人民医院)周红升教授、航天中心医院罗荣牡教授、陕西省人民医院王一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王福旭教授、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魏志杰教授、张改玲教授以及天津市肿瘤医院赵海丰教授参加会议。常子奎书记、马军教授、王建祥教授、付蓉教授和姜尔烈教授担任会议主席,会议由王迎教授、胡亮钉教授、王瑾教授、范圣瑾教授、梁洋教授、朱小玉教授、张颢教授、徐兵教授和冯俊教授主持。

▲会议现场
主席致辞
主席致辞环节由王迎教授主持。

▲会议主持
常子奎书记回顾了白血病免疫细胞治疗协作组成立以来取得的工作成果,涵盖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高质量研讨会的举办以及临床与科研的深度融合。他强调,细胞免疫治疗已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方面潜力巨大,并已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诊疗路径。期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进一步深化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从而提升整体诊疗水平,使更多患者受益。

▲常子奎书记致辞
王建祥教授指出,免疫治疗作为传统治疗手段的重要补充,通过有机整合多种新型疗法,有望显著提升血液系统疾病的长期疗效,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他强调,未来推动多学科协作与跨领域知识共享,对于拓展免疫治疗的应用场景、破解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王建祥教授致辞
付蓉教授首先对加入白血病免疫细胞治疗协作组表示感谢。她表示,非常荣幸能成为这一平台的一员,期待与协作组各位专家共同推进多项临床研究与实践,积极参与白血病的临床试验等相关工作,携手提升全国范围内,包括其所在医疗中心的白血病规范化诊疗水平。

▲付蓉教授致辞
姜尔烈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免疫细胞治疗在白血病领域属于新兴疗法,仍面临诸多亟待突破的课题。在国内多位领军专家的引领下,白血病免疫细胞治疗协作组将凝聚各参与单位的智慧和实践经验,共同推动免疫细胞治疗朝着更加精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姜尔烈教授致辞
马军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协作组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治疗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强调了中国在细胞治疗领域,特别是在创新药物研发与应用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他期待协作组进一步加强协作与沟通,持续提升中国细胞治疗的整体水平,为血液病患者争取长期生存乃至治愈的机会。

▲马军教授致辞
CAR-T治疗热点问题思考

▲会议主持
顾闰夏教授以《CAR-T治疗热点问题思考》为题,系统分享了CAR-T细胞治疗在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应用现状、疗效、挑战及未来研究方向。她指出,免疫细胞治疗已重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格局。针对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CAR-T治疗可实现70%–90%的缓解率,但仍有约50%的患者面临复发。顾教授深入剖析了CAR-T治疗中的免疫逃逸机制及其应对策略,强调通过加强机制研究与推进创新研发,有望在未来解决抗体续航、白血病细胞抗原表达等关键问题,从而提升疗效。

▲顾闰夏教授作报告
王一教授与赵海丰教授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分享了老年人群与复发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了CAR-T细胞治疗与移植的协同潜力,以及双特异性抗体与CAR-T治疗的序贯使用策略。此外,专家们就减轻CAR-T治疗相关副作用的方法进行了交流,并对CAR-T技术及其联合其他治疗手段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期待更多临床病例与数据为实践提供指导。

▲讨论嘉宾
CAR-T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会议主持
赵久良教授以《CAR-T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为题,阐述了CAR-T细胞治疗在自身免疫病领域的应用前景与展望。他指出,我国自身免疫病患者基数庞大,诊疗挑战严峻。在此背景下,CAR-T细胞治疗作为新兴疗法,为难治性/复发性患者提供了突破性选择。赵教授强调,未来应聚焦于精准筛选患者、探索疗效生物标志物及优化治疗模式,进一步拓展CAR-T在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范围,推动治疗范式从传统免疫抑制向细胞治疗转型升级。

▲赵久良教授作报告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罗荣牡教授与张改玲教授就CAR-T细胞治疗在免疫系统疾病中的潜力与挑战展开深入交流。专家指出,CAR-T应用于此类疾病时仍面临复发风险及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安全性问题。同时,需关注其长期安全性,并探索针对免疫系统疾病的特异性治疗靶点与策略。展望未来,专家期望能够实现免疫系统的“功能性重置”,安全有效地治疗免疫性疾病。

▲讨论嘉宾
费城阳性和费城样ALL的免疫靶向治疗

▲会议主持
周红升教授作《费城阳性和费城样ALL的免疫靶向治疗》报告,系统回顾了Ph阳性及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免疫与靶向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他强调,随着免疫治疗药物选择的不断丰富,尤其是CAR-T细胞治疗在实现长期生存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为改善患者预后带来新希望。同时,周教授指出,需进一步深化针对高危分子遗传学特征的个体化治疗策略研究,并强调了积累更多临床数据与总结经验的重要性。

▲周红升教授作报告
王福旭教授与魏志杰教授结合临床实践经验,重点探讨了免疫靶向治疗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联合策略成为关注热点,显示出在提升疗效方面的潜力。此外,专家还讨论了在当前免疫与靶向治疗背景下自体移植的定位,提出应基于肿瘤微小残留病变(MRD)、抗体扩增情况及CD19细胞恢复状态等多参数指标综合制定治疗决策。

▲讨论嘉宾
急淋围移植期的免疫靶向治疗
谭业辉教授分享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围移植期免疫靶向治疗》。他指出,对于ALL患者,移植是提升生存乃至实现治愈的手段,达到完全缓解(CR)和微小残留病(MRD)阴性是顺利桥接移植的重要前提。免疫靶向治疗在围移植期的应用为ALL患者带来深度缓解,增加移植机会,延长生存。对于R/R ALL患者,INO-VATE研究及多项真实世界研究证实,奥加伊妥珠单抗(InO)可带来较高的CR率和MRD阴性率,使更多患者能够桥接移植,并在移植后实现长期生存。

▲谭业辉教授作报告
邱少伟教授与汤宝林教授结合临床经验,重点探讨了免疫靶向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复发/难治性患者中观察到的积极疗效。此外,讨论还涉及细胞免疫治疗的选择策略,尤其是在高肿瘤负荷或携带特定基因突变(如IKZF1)患者中的治疗决策,体现出对创新治疗方法的积极探索与临床应用。

▲讨论嘉宾
会议最后,王建祥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且具有广阔前景的疗法,正引领血液疾病治疗进入新阶段。他同时强调全程管理的重要性,涵盖精准疾病分型、靶点确定及MRD监测等环节。最后,王教授再次肯定了协作组在推动白血病治疗领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对与会专家在探索治疗方案中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与贡献表示感谢,并呼吁协作组全体成员持续携手,共同推动血液疾病治疗的不断进步。
来源:肿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