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色专栏 > 详情
肿瘤界·指南针 | 潘宏铭教授:为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临床应用提供权威指引
浏览量:74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10-31



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作为临床应用二十余年的复方制剂,兼具斑蝥酸钠的抗肿瘤作用与维生素B6预防及控制化疗所致轻中度恶心呕吐的优势,在多种肿瘤治疗中积累了一定的患者数据。然而,临床实践中,该药物在适用人群界定、治疗时机把握、用法用量选择及药物组合等方面存在差异,缺乏统一指导。


基于此,由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牵头,汇聚国内肿瘤领域多学科专家共同编写的《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于近日正式发布,旨在规范该经典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合理应用。肿瘤界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围绕《共识》的制定背景、如何平衡治疗规范化与个体化、如何贯彻“疗效与生活质量并重”的现代治疗理念等核心议题,进行深度分享与权威解析。



肿瘤界:潘教授您好,我们了解到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在国内临床应用已超过20年,积累了不少中国患者的实践数据,为何在此时推动《共识》的编写与发布?这背后是否存在临床层面长期未解决的痛点或需求?

潘宏铭 教授:

之所以在此时推动《共识》的编写与发布,核心是基于当前临床实践的迫切需求与肿瘤诊疗的整体形势,主要有三方面考量:


一方面,从疾病防控背景来看,我国癌症负担依然严峻。根据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癌症发病和死亡报告》,2022年我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达482.47万例,如何规范诊疗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尽管近年来ADC、CAR-T疗法等新兴手段取得突破,但化疗作为肿瘤治疗的基石,仍是绝大多数实体瘤、血液肿瘤患者的核心治疗选择,而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作为临床应用超20年的辅助药物,在化疗“减毒增效”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规范应用直接关系到大量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另一方面,从临床实践来看,这款药物虽积累了不少应用数据,但长期缺乏统一指导。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对现有数据的解读存在明显差异:比如在适用人群上,有的医生倾向于晚期患者姑息治疗使用,有的则在术后辅助治疗中尝试应用;在用法用量上,单药治疗的疗程设定、联合化疗时的剂量调整也缺乏共识;在药物组合上,与TACE、放疗、免疫治疗的联合时机,不同团队的方案也不尽相同。这种分歧直接影响了疗效的发挥,尤其是其“减毒增效”的潜力未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此外,从行业发展需求来看,当前肿瘤诊疗正朝着“循证化、规范化”方向推进,各类临床指南、共识的出台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作为国产复方制剂,有其独特的药理优势(如斑蝥酸钠抗肿瘤与免疫调节双重作用,维生素B6减轻化疗致吐),但此前缺乏基于系统循证证据的权威指导文件。


因此,编写团队希望通过这份共识,整合国内外研究数据与专家临床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清晰、可落地的用药依据,旨在解决临床使用该药物时存在的分歧,为医生提供实用参考,最终让更多患者从规范治疗中获益,达到减少抗肿瘤药物副反应、提高抗肿瘤治疗疗效的目的。



肿瘤界:随着肿瘤精准治疗的深入,“个体化用药”成为核心趋势,而共识的核心是提供统一的规范指导。您如何看待“规范化”与“个体化”之间的平衡?在共识框架下,临床医生应如何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合并症、基因特征)灵活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一刀切”的局限?

潘宏铭 教授:

在抗肿瘤治疗中,“规范化”与“个体化”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规范化是保障用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基础,个体化则是实现精准治疗、让患者最大程度获益的目标。本共识的制定正是以规范化为根基,以个体化为目标,力求平衡二者的优势。


之所以强调规范化作为基础,是因为肿瘤治疗十分复杂,同一药物在不同医生、不同场景下的使用差异可能影响疗效与安全性。剂量过低会削弱抗肿瘤效果,剂量过高则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如静脉炎、肾功能损伤。因此,共识通过整合现有循证依据,为不同患者群体提供明确的用药范围参考。例如,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在联合治疗方案中推荐每日30–50ml/日,以14–21天为1周期,连续使用2–4周期;而在单药治疗时,多数研究支持每日40ml持续用药至疾病进展。这样的规范旨在避免因经验偏差导致的用药混乱,同时为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提供清晰的用药框架,在控制医疗风险的同时保障疗效。


共识并未因追求规范化而忽视个体化需求。在特定人群中使用时,如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骨转移等共病的患者,共识也指明了个体化用药的方向。在剂量方面,所推荐的30–50毫升/日是一个参考范围,而非固定标准。医生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全身状况、肝肾功能、以及对不良反应的耐受程度等因素,灵活调整用药剂量,从而实现疗效最大化、不良反应最小化,避免不合理用药或过度治疗。



肿瘤界:肿瘤治疗的核心目标已从“单纯追求肿瘤控制”转向“兼顾疗效、安全性与患者生活质量”的综合管理。您认为这份共识在推动这一治疗理念落地方面,做出了哪些具体努力?比如在方案设计中是否专门考虑了患者生活质量相关指标的提升?

潘宏铭 教授:

当前抗肿瘤治疗的理念已从过去单纯追求肿瘤控制,转变为疗效、安全性与患者生活质量并重的综合管理模式。这一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在于通过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不仅让患者活得更长,更要积极管理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例如通过营养支持改善营养不良,使用止吐药物控制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并加强对骨髓抑制的规范化管理,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下降及贫血等的干预。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推动癌痛示范病房、CINV示范病房的建设,以及骨髓抑制规范化管理项目,并倡导最佳支持治疗(Best Supportive Care)的实施,目标正是帮助患者在延长生存的同时,活得更好、更有质量。因此,在制定任何抗肿瘤方案时,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治疗,都必须综合评估患者的KPS评分、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恶心呕吐控制程度及疼痛缓解等多方面指标。


在本《共识》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同样强调这一综合管理理念。共识明确指出,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在联合化疗时,能够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和活动能力,这正是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体现。因此,《共识》既注重抗肿瘤疗效,也高度重视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致力于推动“活得更长”与“活得更好”有机结合的临床实践。


肿瘤界:针对“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共识明确推荐联合使用该药物以改善骨髓抑制。不同类型的化疗药物(如细胞周期特异性的氟尿嘧啶、非特异性的环磷酰胺)导致白细胞减少的机制不同,该药物在应对这些差异时,用法用量是否需要调整?有何依据?


潘宏铭 教授:

化疗药物可分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与非特异性药物,虽然它们在作用机制上存在差异,但均会不同程度地引起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血小板下降和贫血。尽管不同药物导致白细胞减少的具体机制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在于抑制细胞增殖。因此,使用能够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的药物,对于促进机体骨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上用于改善骨髓抑制的药物包括G-CSF、GM-CSF等,它们各有特点。而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在调节骨髓微环境方面亦显示出其独特优势。在联合化疗时,共识推荐其剂量为30–50ml/日,该剂量范围被证实能有效降低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需要注意的是,剂量的选择应基于患者个体的骨髓储备功能,而非单纯依据化疗药物的类型或剂量。对于骨髓储备较差的患者,如化疗前白细胞计数低于3500/μL,或合并严重骨髓转移的患者,建议从每日20–30ml的较低剂量开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骨髓抑制的综合管理中,应多维度、个体化地使用支持性药物,从而帮助患者更安全地度过化疗危险期。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化疗药物的剂量调整和治疗中断,也能更好地保障抗肿瘤整体疗效的实现。


专家简介


1-1.png


潘宏铭 教授


  •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导师

  • 国家新药审评专家

  • 国家合理用药肿瘤药物专家委员会委员

  • 国家卫健委继教中心肿瘤学综合组组长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 CSCO支持和康复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 发表SCI论文190余篇,主持和参加临床试验360多项,主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肿瘤免疫治疗严重不良反应案例分析》、《CSCO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指南》和 《CSCO肿瘤恶液质诊疗指南》。 主编《肿瘤化疗的毒副反应和防治》、《肿瘤内科诊治策略》、《肿瘤内科合理治疗和用药技巧》、《消化道肿瘤合理用药指南》等,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等课题10多项,2022年获人民名医卓越建树奖。




编辑:lagertha

审核:潘宏铭 教授

来源:肿瘤界